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时间:2022-07-12 02:38:16

初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我只觉得阿Q令人发笑。再读《阿Q正传》,我不禁对阿Q产生了隐隐的恨意。三读《阿Q正传》,我则对阿Q有些同情。细细想来,我觉得阿Q的出现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无业游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他不甘于平凡,他渴望得到人们的尊敬,渴望爬上物质与精神上的制高点。于是,他在光天化日之下以调戏小尼姑之行为,博得众人的哈哈大笑。这样,他便觉得自己是英雄,他的形象似乎“高大”起来。他好凑热闹,不管这些热闹是好是坏;他尤其爱看砍头“嚓嚓”,不管被杀掉的人是善还是恶。

阿Q本身带有浓厚的无赖色彩。被老尼姑抓住他偷萝卜后,他推脱罪责。“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么?你……”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似乎罪恶本身是可理解,可包容似的。被赵老爷打后,却又不敢吱声,他只会抱头鼠窜。这一典型的“欺善怕恶”的形象令人心生厌恶。

在平常的日子里,阿Q大体上是一个市井小民,有钱就去喝酒,押宝,没钱便蒙头大睡,时不时地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阿Q这个人物很可怜。

从以上这些方面,我们发现阿Q似乎集那个时代人类所有低劣的品性于一身。但同时,我看到了阿Q的另一面――本真。阿Q的虚荣心是人类所共有的特征,只不过在他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罢了!正是由于他的本真,所以他没有察觉到人们眼中的鄙夷,他只是在做自己。这时,我倒觉得阿Q似乎是一个还未涉世的孩子。也正是由于他的本真,他将人类的一些恶习完全暴露在阳光下。这与当时的道德准则,人们所追求的美是不相符的,所以阿Q的存在与现实世界是那么格格不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规则注定他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在这部小说中,阿Q的自我宽慰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被打之后,他仍能想出“儿子打老子”的话语;再次被打后,又以自我宽慰获得精神上的胜利。由此可以看出,阿Q是多么的悲哀!封建腐朽的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统治者一次又一次从龙椅上跌落下来,却没有采取任何行之有效的措施。统治者还在沉睡,人民仍处于愚昧之中,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在小说第七章的革命事件中,阿Q不幸地错过了。本来他以为盘起辫子就可以革命,然而他的愿望落空了。这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件大事,却失败了。最后,他阴差阳错地成了囚犯。在画押时,他“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看到这里,我想到了阿Q的一生不也是在追求圆吗?他应是圆满的,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愚昧国民。文章最后,鲁迅先生并没有写到阿Q被枪毙的情形,只是一句“然而阿Q没有说话。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我觉得,只在这一刻阿Q才真正从沉睡中醒来,因为无人可救助他,所以只有沉默。

《阿Q正传》反映的是一个平凡的或者说一个平庸的人苦苦挣扎企图走向幸福的经历。然而,由于他本身的颓废色彩和世俗的冷漠,使他一步步走向死亡,走向不圆之中的圆。至此,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错误性,也就随着那一声枪响而宣告终结!

【指导教师:瞿志毅】

上一篇:坚持 第15期 下一篇:倾听 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