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增强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时间:2022-07-12 02:26:06

精心设计,增强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说是教会学生思考的重要教学行为。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生前曾说过,备课主要是备提问。西方学者德加默也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怎样才能备好提问呢?

一、吃透教材,明确目标,从重难点入手,让提问激起阅读需求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的提问必须为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服务。要在了解总目标、学段目标、本册目标、本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制定本课时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从教学的重难点入手,设计发展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走出文本与教师、与同伴对话。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九课《掌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心理变化;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教师甲的设计为:“1.原来的英子什么样?2.改变了的英子又是什么样?3.找出描写掌声的句子。4.默读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细细体会英子当时的心情。”整个过程学生几乎都是在被动地完成一个又一个被割裂的任务,机械枯燥。再来看教师乙的设计:“1.找出描写英子过去与现在不同的语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2.为什么同学们的掌声能让英子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请你认真读读课文,画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思考:每一次的掌声因何而起?(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师生一起从文字中感受英子和她的同学们的内心情感变化。)”两个问题紧密相连,描写英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句子可以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的冲击波。探究变化的过程成为学习的需求,有需求的阅读,才是提问要达到的目的。

二、重视学情,精心设计,全盘考虑,让提问与整个设计相谐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问题。如果前一阶段的内容掌握得不够好,那么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由零到整,由浅入深,可以在其中渗透复习整理;反之,则应设计更具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以检验自己所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在精读课文后的略读课设计正是基于此,学生在精读课教学过程中掌握的阅读能力要在略读教材中得到检验、巩固与提高,那么孩子们此前的学习情况就更为关键了。

此外,设计问题时要进行全盘考虑,即对于全部教学活动都要进行联系。例如,听一位老师教学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临死前的严监生”片段时,该教师在教学伊始即将严监生的身家背景进行了介绍:严监生的监生是用钱捐来的。并引用《儒林外史》中的一句话说明他的家底丰厚:“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严监生的神情动作,要学生说出对严监生的印象,一生很自然地说出吝啬后,全班再无人发言。教师本想启发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但学生兴趣缺缺,仿佛是已经知道了答案还要去猜谜一样,一节课上得意兴阑珊。课后研讨时,大家建议先不给资料而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人物特点。此时再将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介入,两相对比,认识加深,学生会更乐于捕捉作者细节描写的高妙之处。另一位教师依此而行,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表面看,两种设计中的问题并没有改变,变化的只是补充资料出现的时机。第二种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孩子们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重视了学情。

三、做足功课,充分预设,把自己当成学生,让提问成为教学生长点

学生的表现并不能都与教师的预设相吻合,这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孩子们的突发奇想,常常能够生成不可复制的教学资源。只要课前做足功课,生成是可以产生在预设的基础之上的。本学期,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五课《看电视》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为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课文中的‘我’家里都有哪些人呢?每个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分别是什么?”有一个孩子就把“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中的“明明”当做了这家里小朋友的名字,丢掉了文中的“我”。在回答“每个人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分别是什么”时,又有孩子把文中的“我”当成了自己。有些人就会把这些作为一种生成的情况来看待,但仔细分析,孩子们的表现并非完全出乎意料。有一个小朋友叫做“明明”,这对他们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三岁时好不容易把“我”这个抽象的代词与自己画上等号,课文里的“我”又会是谁呢?这些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小脑袋瓜来说真还是比较费心思的。我在课前认真研读了教材,浏览一些课堂实录,并把自己当成学生,将每一个问题出现后学生们可能有的表现,都做了预案。因为有所准备,这些看似生成的问题很好地成为了教学的生长点。学生理解了“明明”的意思,并学着运用;知道了课文中的“我”是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并不一定就是作者。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停留在设计问题的层面,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旧有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个性特点等方面,预想出他们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这样做久了,就会生出教育教学的智慧来。

教师如在提问前下足这些功夫,课堂效率自然在握,教学自然灵动。

上一篇:语文教学之“动感地带” 下一篇:浅析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