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制运作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12 01:32:09

基于项目制运作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摘 要:继续教育发展较好的院校普遍采用项目制运作方式,基于项目制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研究这种管理模式,分析其利弊,并对其弊端进行相应的防范,无疑会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有所裨益。

关键词:项目制;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项目制内涵与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首创的目标管理内涵相似,就是以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为核心,以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团队予以评价和奖惩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特征是将管理的具体工作流程统一到项目的完成目标中,由独立的项目负责人作为该项目实施的总负责人,对具体项目全程策划、监控、管理、协调,并对项目最终目标的完成情况负责。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相对独立于原行政隶属关系行使职权,并最终承担由此引发的各项责任。高校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也是基于这个的理论,将繁复的行政管理统一到目标管理中,并对完成目标进行综合评价。目前继续教育发展较好的高校如清华、北大、浙大等都采用项目制运作方式。而一般的地方院校还因袭原有的层层批复的行政管理模式,这对继续教育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本文就是对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现实的助益。

一、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统一管理的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

学校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各学院成立继续教育中心,各继续教育中心下设若干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下设若干项目团队。学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代表学校与各个继续教育中心签订目标责任书,各继续教育中心与各培训中心签订目标责任书,各培训中心与各项目团队签订目标责任书。作为学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只负责出台政策文件、监督检查、评估目标完成情况。各继续教育中心负责执行学校政策文件、协助学校做好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并做好对各培训中心的服务工作。各培训中心主任为学校正式在编人员,作为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对项目的策划、实施、目标完成及相关责任负总责。该模型框架(图1)如下:

(二)二级管理的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

学校对各学院依然采取常规的行政管理模式,各学院下设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下设项目组。学院对各培训中心采用项目制管理,各培训中心对学院负责,项目组对培训中心负责。学院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要求,自行出台对培训中心的管理文件,并做好服务、督查、评估工作。培训中心负责人对项目负总责。该模型框架(图2)如下:

二、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的优点

(一)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可以有效的突破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奖惩机制,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中国高等教育几十年的沿革终究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带有明显的垄断行业特征。虽然社会力量办学这几年迅猛发展,但从总量上说,其规模还是很小的。加之公办院校旗下的伪社会力量办学普遍存在,实际规模还应更小。这一垄断特征直接导致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始终处在卖方市场中,高校实质性的改革内在驱动力很弱。因此,高校对于其涉及的业务习惯性的因袭原有的管理模式,包括本研培养、科研学术、成人教育等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市场供求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大力推进高校体制改革阻力很大,但可以预见的是,率先做好变革准备的高校在未来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将处于先发的优势地位。继续教育是直接面向市场的。尤其是非学历性质的继续教育,市场特征更为明显。目前继续教育总体处于卖方市场中。如果还是使用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来管理继续教育显然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继续教育中引进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奖惩机制等,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发展我国的继续教育。这些机制的引入就需要高校对继续教育采用项目制管理模式。

(二)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管理。项目制管理本身就是层级管理,下层组织对上层组织负责,其中任务完成情况是核心。培训中心或项目组对项目进行评估、分析、论证、决策。原先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再直接影响项目的运作,使得责权利关系更为统一。学校只需对部门的最终绩效按目标责任书条款做出评估,对部门预期效果和效益进行监控。

(三)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可以有效地打破大锅饭,实现部门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目标管理使绩效评价体系更为直观,贡献和报酬的联动机制更容易建立,反对的意见也会更小。对于大锅饭的弊端我们毋庸多言,但如何打破大锅饭却是值得研究的。我们认为就继续教育而盲,让打破大锅饭与继续教育发展紧密相关是一个途径,具体做法就是实行项目制管理。高校部门间抢资源的问题时常发生,解决方式也往往是通过领导协调来解决,这就摆脱不了人治的弊病。采用项目制管理,资源的分配就可以根据绩效来合理配置,用制度代替人治。项目制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机制,教师可以得到与其绩效相应的收益,并能在工作中享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的共同影响下,明确自身的定位。激发潜能。

(四)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有利于构建以服务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在一般企业将服务作为企业生存要素的今天,高校和一些垄断企业一样,依然把服务当成一种口号。其实高校服务应该分两个层面,一是外部层面,包括对学生、合作单位、社会公众等的服务;二是内部层面,包括上层组织对下层组织、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对教师等的服务。按照习惯地思维,无论是在对学生等的外部层面还是对下级部门等的内部层面。高校管理层一般都强调管理、约束、监督、检查等。但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基本认知,我们却是应该建立以服务为基础的管理体制。项目制管理直接把管理核心指向目标。在权责利明确的背景下,任何拖延、刁难和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将减少。在责任追究上也更加容易。这就使得管理方不得不提高服务意识,最终建立起以服务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五)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有利于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高校一般都建立了评价体系,该体系得出的结论往往关系到教职工职务职级的升迁、工资奖金的获取。但评价体系的指标是否合理往往成为高校教师争议的焦点。比如一般高校会采用同事互评打分,领导打分等方式,最后按照不同的权重来计算分值进行排名。所以关系分、印象分会占据主导地位。说实话,在一个几千教职工的高校,你要打分的对象很可能你根本就不认识。这是典型的人治和法制纠结的评价体系。我们认为,从管理上讲,法治优于人治,人治优于人治和法制纠结的评价体系。因为法制相对公平,人治虽然有很多主观的成分,但作为领导层如非刻意也不会胡乱评价,再说作为一个组织的负责人,他也必须选拔一批确有才干的人来协助管理组织。最不科学的

就是披着法制外衣却有人治内核的评价体系,而且从责权一致看,拥有打分权的群体还与组织决策相关性很弱。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因权责利明确、目标责任明确、业务关联方明确,我们就可以建立相对公乎、科学的评价体系,对相关人员进行考评,从而更科学地予以奖惩。

(六)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有利于打造精明强干的项目团队,培养一批符合继续教育发展需要的管理人员。在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中,具体开展业务的是各培训中心下的项目团队。项目团队为了完成目标责任。必然会对项目团队的成员提出想干事、能干事的基本要求。同时项目团队成员由非学校在编人员组成,项目负责人有较自由的人事管理权。不符合要求的成员的清退工作也更简单易行。经过市场洗礼的项目团队更容易成长成为精明强千的团队。而长期的项目制运作也会造就一批集科研、管理、营销能力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为组织、人事管理部门选拔人才提供人才储备。更为重要的是经过这样的历练,我们可以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培养一批符合要求的管理人员,而目前合格的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稀缺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难题。

三、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的缺点

(一)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可能造成高校忽视社会效益,与发展继续教育的理念背离。继续教育是在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理念后慢慢形成的一种教育模式,虽然理论界对继续教育的定义、范围界定还设有完全统一,但这不影响我们继续教育理念的认识。继续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使社会成员通过学习成为完善的人。这种教育应该和义务教育一样成为社会成员享受教育的一项基本权利。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继续教育的作用远不是为学校做点创收,她有自身的使命。继续教育所应创造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其创造的经济效益。但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现阶段国家不可能把义务教育的范围延伸到继续教育领域。要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必须依靠高校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共同来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项目制管理无疑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运作模式,其根本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继续教育,或者说为实现继续教育的理念积蓄资源。因为无论是教学设施、师资培养、管理团队建设、项目开发,还是社会宣传、项目普及无不需要资金的投入,在缺少经费来源的情况下,采取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项目制管理模式也可以说是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无奈之举。

(二)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可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忽视经济效益,却不能忽视教学质量。如果连教学质量都可以作为换取经济效益的筹码,那么我们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教育理念。但项目制管理本身就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其评价体系也是以目标管理为核心,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样的管理模式会不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办过教育的人都很清楚,在教育成本中,除了教学设施投入外,接下来最大的支出就是课酬。如果没有一定的措施,那么项目组一定会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在课酬上算计成本。这种成本计算可能直接导致课时的减少、班级人数的增加、师资水平的下降,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可能会引起无序竞争,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各培训中心分别隶属不同的学院,而学院间存在学科交叉的现象。同时,继续教育的项目是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的,其教学内容安排、师资聘请也是跨学院,甚至是跨学校的。因此,各项目团队开发的项目很难明确界定其办学权的归属。加之继续教育市场特征明显,得到社会认可,能招收起学生才是项目组首先关注的问题。所以各项目组可能会开展一段时期内市场关注度高却十分相似的项目,从而引发竞争。这种竞争一旦升级就会演变成价格竞争、负面宣传、盗用知识产权等恶性竞争。虽然合理的竞争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项目优胜劣汰的内在机制,但恶意竞争却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尤其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本身不足的情况下。这种浪费更令人惋惜。

四、继续教育项目制管理模式缺点应对

(一)加强宏观管理,做好引导工作。学校应该拟定继续教育的办学宗旨,明确在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制定学校关于继续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在学校宏观政策层面协调继续教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的矛盾。做好继续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做好继续教育理念、理论、使命、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使我们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把继续教育工作不单单当成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把继续教育当成事业。学校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把从事继续教育工作教师的个人发展与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相结合,把学校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与这些教师的职称职位晋级升迁相结合,使这些教师形成从事继续教育工作除了获取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获取社会效益的观念。

(二)规范过程管理,在重视服务理念的同时兼顾监管检查。发展继续教育一定要放开培训中心的手脚,但放开手脚是指放开市场运作的部分。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反而是应该加强的。无论是从继续教育的社会效益层面看,还是就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看,保证教学质量都是必须认真做好的工作。我们认为应该对项目的培养方案、师资情况、班级人数等做好监控,并严格按照项目团队申报的成本测算表做好监督检查,防止其过度压缩成本,影响教学质量。同时将教学质量以合理的权重放人评价体系,形成以目标考核为核心,兼顾质量的评估系统。

(三)对继续教育项目合理布局,加强调控。学校应该明确各学院的基本办学范围,对于不愿意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或没有能力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学院的办学权,学校要通过设申报、决议、审批的流程来明确办学权的归属,不能任由各学院随意开展项目。对于交叉性学科的继续教育项目要秉承先申报先开展的优先原则,尽量避免不同学院项目的重复开展,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学校还应出台继续教育的管理文件,对项目团队加强经济制裁的力度,防范价格竞争、负面宣传、盗用知识产权等恶性竞争的出现。

上一篇:继续教育培训的中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索 下一篇:深化实验体制改革加快高校强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