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必须重视的环节

时间:2022-07-12 12:58:00

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必须重视的环节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所生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不仅获得了物理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形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探究观。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并将其作为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提供所需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出相应实验方案的情形。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探究的思想,然而学生很难立即明白教师的意图,短时间内更想不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这使得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实验探究方案。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不少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至深,教学观念落后,潜意识中始终认为实验探究费时费力,远不如直接讲有效;二是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要改变上述现状,就不能忽视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实验方案的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是保证探究有序并有效开展的关键。因此,如果将实验方案设计环节分为“毛坯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和“实验方案的引申和发展”三个阶段进行引导。

下面以“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和合外力的关系”实验方案设计教学为例加以探讨。

本实验可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常识,对加速度和力、加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猜想,再确定实验的基本思路: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外力不变,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制定实验方案,然后引导学生周密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完善实验方案,使学生体会整个探究过程的严谨性和合理性。

第一阶段:毛坯方案设计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建立简洁的物理情景,设计出最简单、最基本的实验方案,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应该如何入手。

教学片断一

建立物理情景:桌面上的滑块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加速运动。

问题链设计:问题引导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问题引导2:如何测量?问题引导3:要探究三个物理间的关系,应该采取什么方法?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建立简洁的物理情景,控制实验条件,画出实验装置草图,在此基础上提出总体的实验思路,来突出学生的主题作用。

第二阶段:实验方案引申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完成实验教学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其它方法来测量本实验的物理量,寻求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对教材有关实验的引申和拓展。

教学片断二

实验装置:气垫导轨、光电门

问题链设计

问题引导1:如何利用光电门测得的速度来得到加速度?

问题引导2:如果不猜测出加速度的具体数值,能否探究加速度和其他物理量的关系?

问题引导3:如何测得不同情况下加速度的比值?

问题引导4:如何解决同时开始运动?如何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这一阶段通过设置适当的问题,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旨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堂留给我们的思考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留给学生必要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物理知识的探索、发现和推理过程。同时,还要发挥“空白效应”,即教学中教师要“言犹未尽”,留下空白,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尽情想象,或有意设置几个“漏洞”,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填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教学中若直接呈现教材的实验方案,必然会局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会引发各种困惑。通过上述“毛坯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方案引申和发展”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引导,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创造性地构思、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方案,学生能够较好地接受原本陌生的实验仪器,并较清晰地领会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探究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实验探究式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引导得不够,特别是学生处于迷茫的状态时,更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但教师引导又必须谨慎,因为过多的引导和过分干涉必然会消弱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和原创性,会局限学生的思维,甚至还会剥夺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上述物理实验探究的案例与普通的实验案例相比,关键在于增设了探究实验设计方案 这一不可或缺的环节,扩大了教师引导得层次与阶段。当前学生对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掌握得不是很好,教师可以把探究的步子设计的小一些,要把实现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放到突出地位。以适应学生的接受与领悟能力,放开学生,让其大胆猜测,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对教师的观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和否定;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但是热热闹闹的背后也可能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唯有这样,才能把探究教学落到实处,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中学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