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时间:2022-01-29 12:09:39

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世界进入了21世纪,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在腾飞,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现代化程度在提高。同时,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由“多子女家庭教育”转变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分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分的呵护、过分的保护。他们一心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但事与愿违,如此的培养致使这代孩子普遍出现三无:无能、无责任感、无情。追寻根源,是家长的过分保护使孩子失去了自信心。没有自信心的孩子可能做什么都不成功,久之变无能;因为无能不愿主动去做,久之可能变无责任感;因为无责任感,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久之可能变无情。

一、自信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信心就象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象其积累效果是十分可观的。在许多伟人及成功人士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正是这种自信心的催化作用,使他们不断努力,百折不挠,并在失败中看到希望,最终获得成功。

在如今国际大交流的时代,美国作为本世纪涌现出来的最具实力的经济大国,在民族素质上也自成一派。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忽略的主导作用。这种自信心已渗透到美国的各方面,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优良文化的发展。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非常重视自信心的培养。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在街道两旁,宽阔的广场上,常常有孩子在冲来撞去,在台阶上跃上越下,甚至从铁杆扶手上滑下,不禁令人为他们捏了一把汗。但在这群孩子里面,你几乎看不到中国血统的孩子,原因是什么呢?玩滑板需要技巧,而中国人是向来善于玩技巧性的游戏的,但玩滑板还需要胆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样是在美国长大,受同样的教育,为什么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玩这些冒险的游戏呢?追本溯源,是因为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容易摔断四肢,因而不鼓励孩子玩。与美国人的教育思想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家长式教育传统,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和训导。于是乎,孩子本来具有的对这种游戏的畏惧心理更加加强,有了更好的理由后退。虽然孩子暂时保证了身体不受损伤,但性格上的损伤却将是终生的。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上的软弱和胆怯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我们不鼓励孩子随意冒险,但鼓励孩子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不成功誓不罢休的信心,却十分重要。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对孩子来讲,意味着一个人的发展;对国家来讲,意味着整个民族的发展。

二、体育活动中影响孩子自信心健康发展的因素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要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要了解哪些因素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身体的活动能力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年龄越小,身体活动的能力就越是其一切行动的基础,对其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也极为重要。那些身体活动能力较强,能够完成多种体育活动或体育动作的幼儿,获得的成功体验较多,往往会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从而树立较强的自信心,而且行动积极、主动,独立性也较强。相反,那些身体活动能力较差,动作迟缓的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常常遭受失败,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较少,久而久之,他们会产生否定的“自我”概念,表现为缺乏自尊和自信,行为消极、被动和退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二)家长的重视程度和态度

生活在家庭气氛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重视孩子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经常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经常与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在这些活动和游戏中,当孩子获得成功时,他们往往会给予表扬和赞赏;当孩子失败时,他们又往往会及时帮助孩子找出原因,鼓励孩子再次投入活动。从这种家庭走出来的往往是自信心较强的孩子。而自信心较差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因为望子成龙心切,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视体育锻炼。繁多的智力或技能培养,使孩子户外活动或与父母在一起的活动大量减少,孩子的动作能力得不到适时的发展,心灵的空间被种种压力侵占,在体育活动中越不想失败却越容易失败,而当偶尔失败时,家长心急如焚地责怪孩子“真笨”、“连这点小事都不行”等等,如此,孩子的自信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三、多种途径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一)让每一个孩子感受老师的关心并融入到集体中

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由于小团体的身体练习活动,使教师和孩子、孩子与孩子的心理距离缩小,相互感到亲切与依赖,并由此而引起彼此之间的情绪相互共鸣。由于团体的影响力,可促使每个孩子以教师和团体中的样板为榜样,努力学习与实践。特别是教师在活动中经常运用视线接触来与每个孩子进行心理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并采用目光注视孩子的活动,或提醒孩子、或拍拍孩子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暗示同意;或展示提醒、警告、停止活动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言语及健康大方的仪表、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孩子的兴奋感、惊奇感,使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并可使之始终渴望学习而不松懈。在小团体中情感频繁地进行交流,使每个孩子都把自己融为集体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员。这样的集体成为培育孩子自信心的肥沃土地。

(二)打破传统,提高要求,让孩子在挑战中获得自信。

根据现在孩子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我们打破传统,提高要求,敢于突破。在实践中,我们有很大收获。每当一个新的高度出现,孩子们都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尝试;当尝试成功后,他们又是信心十足的样子,还主动要求新的高度。到最后,好些孩子能从120厘米的高度跳下,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从90厘米高度跳下。这些高度,对孩子们来讲,并不是伸手就能拿到,而是要“跳一跳”才够得着的,这才是现在的孩子们的能力。

每一个新高度对孩子来讲就是一次挑战;每战胜一次挑战,孩子们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有了信心,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树立起自信心。

上一篇:得法于课堂 收益于课外 下一篇:如何上好中职学生的法制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