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文多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策略

时间:2022-07-12 10:28:38

通过“一文多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策略

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成形。”修改文章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对于作文修改的重要性不了解,致使修改的动力不足,对于怎样修改也不明确。因此,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他们大多只是看分数,而对教师的评语不重视,更不会自觉地去修改。针对这种状况,我在作文教学中从“一文多改”入手,狠抓学生作文修改这个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认识“一文多改”的重要性

思想指导行动,行动来自思想。我首先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关于作家们修改文章的名言和事例。例如,关于修改文章的名言,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巴金说过:“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在修改文章的事例方面也有很多,比如,曹雪芹写《 红楼梦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巨著;作家魏巍将初稿中20多个感人事迹反复删改,只选取了3个事例,完成了著名的报告文学《 谁是最可爱的人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写完短篇小说《 羊脂球 》后,不知改过多少遍,把用过的稿纸叠起来,几乎和他本人一般高。

学生查找收集资料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认识修改作文重要性、提高作文修改自觉性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学生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让学生学会诊治“病文”

俗话说:“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我让学生向错误学习,从“不应该这样写”中懂得“应该怎样写”。为此,我在课堂上选取一些典型“病文”让学生诊治,教会他们如何去找“病灶”,析“病因”,开“处方”。例如,通过对一篇题为《变化让我感到温暖》的典型“病文”的分析讨论,学生明白了“选取事例要紧扣文题”“进行叙述描写要具体”的道理,同时,也懂得了在文章修改时要注意对“选材、立意、结构、语言”进行反复的推敲。

三、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一文多改”

1.每次讲评要抓一个主要问题

学生作文,就如同小孩子学走路,往往深一脚浅一脚,把握不住方向。抽象的赞扬和批评无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这时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点拨润色、修改示范。由于每个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如果每次的讲评都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那是不现实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每次只要抓住一个主要的问题去讲评。

比如,学生写完作文《 难忘的一幕 》后,我发现最集中和最突出的问题是作文材料的老套陈旧。作文中不是“父母照顾病中的我”,就是“我在车上让座”,或者“老师放学后给学生补习”等,这种老调重弹的内容显然毫无新意,缺乏情感。鲜活的写作材料,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基础。面对学生选材面狭窄的问题,讲评时,我教学生将“生活空间”分为五大板块,每一块中分为若干系列。例如,“板块一”是“家庭”,它由四个系列组成:“系列一”家中的人,“系列二”家中的事,“系列三”家中的物,“系列四”家中的变化。“板块二”是“学校”,它由四个系列组成:“系列一”我的同学,“系列二”我的老师,“系列三”我的校园,“系列四”校园活动。“板块三”是“社区”,它由四个系列组成:“系列一”社区的人,“系列二”社区的事,“系列三”社区的环境,“系列四”社区活动。“板块四”是“个人”,它由四个系列组成:“系列一”记忆深处,“系列二”我的兴趣,“系列三”我的想象,“系列四”我的理想。“板块五”是“自然”,它由四个系列组成:“系列一”四季景象,“系列二”花草树木,“系列三”动物天地,“系列四”旅游天地。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空间作了有序的分割,便于他们唤醒有关的记忆,从而便于逐块“排摸”找寻,从中作选材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扫描搜索,学生感觉到可以写入作文的生活原材料还是比较多的。事实上,交上来的第二稿作文在选材上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写作的思路明显开阔了许多。

又比如,学生写了作文《 他(她)让我成长 》,主要的问题是学生不会选材,讲评时我便侧重讲作文如何选材。一篇文章如果什么都想说,则必然什么也说不清。学生在习作中,往往以为内容写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在写作实践中,一般情况下选择材料和提炼主题是同时进行的。确立了写作主题,就必须用材料来表现。有时,我们发现一个很好的素材,提炼出主题,再围绕主题选择更丰富的材料。选择材料必须以能否表现主题为标尺来决定取舍。凡是有利于表现主题、突出主题的材料,就应该选用而且作为文章的详写内容;凡是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就应该不用或少用,即使是新鲜、具体、生动的材料,也要“忍痛割爱”。

写《 他(她)让我成长 》一文时,有位学生写了父亲在生活上对自己关心、学习上对自己指导、思想上对自己教育三方面的内容,貌似内容丰富,实则立意空泛,不集中。我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可以集中表现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去选材,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深刻。在修改后的二稿中,那位学生保留了初稿中父亲给年迈的奶奶修剪脚指甲的材料,从而表现父亲言传身教让“我”懂得孝敬长辈的道理等内容。由于选材紧扣“思想的成长成熟”这个主题,因而文章中心突出,叙述具体生动。

一篇佳作的最终完成,离不开对文章“立意”“材料”“结构”“语言”的反复打磨。每次作文讲评,虽然我都会抓一个主要问题来谈,但是谈得最多的还是语言。人们常说的“文不厌改”,更多的是体现在语言的修改方面。写文章,通常是“先把所想到的一切,都不假思索地写下来”,即把思维这种“内部语言”外化为视觉的书面语言。这样做固然能快速成文,但难免会“言不达意”,因而在修改阶段对文章语言进行推敲琢磨就成了重点。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文章内容(如主题、材料等)的修改,最终都要落实到语言的修改上。在语言表达上斟词酌句,文章才能生动形象,富有意韵,具有文学性,这样的文章才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训练强化才能得以实现。

在作文的修改训练中,建议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和教师的批改提示,结合自己的文本反复进行细致的推敲:材料切题吗?有没有多余的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在详略上安排是否得当?文本条理明晰吗?体现中心的场景或情节描写落实了吗?……从多角度对自己的文本进行“一文多改”。

2.讲评要全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每次作文,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除了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做统一的讲评,还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个别指导,就是对学生作文的特殊问题进行“对症下药”,对修改要求不搞“一刀切”,力求照顾到每个层面上的学生。指导时,教师要提供切实有效的、具体的修改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提示,对照初稿去发现不足,落实修改,使他们在反复修改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文章。由于指导具有针对性,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教学效果会特别明显。

比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 做个有心人 》的文章,主要内容是:“我”用心照顾一只流浪猫,流浪猫从最初对“我”防备,到之后对“我”亲昵撒娇,让“我”从中感受到做个有心人,多发现身边事物的美好,也会让自己变得无比喜悦。对于这篇文章,我建议这位学生只需从“立意、结构”这两方面稍做修改即可。具体来说,就是立意可改为:“做个有心人,怀着一份善意,用心对需要关爱帮助的对象送去一份小小的温暖,也许你就能收获一份信赖、一份温情、一份美好。”这样的主题表述更贴近材料的实质。在结构上,可采用倒叙的方式,使得行文更有波澜,而且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学生根据我的指导进行修改,虽然只是小小的调整,但是文章却“更上一层楼”了。

四、学生修改作文后教师应及时跟进

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两次修改就能解决的,比如思维的展开、审题立意、语言表达、谋篇布局、写作技巧等。只有多写作,多修改,持之以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每次作文讲评之后,教师都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修改。同时教师也应尽可能地二次跟进,从学生的修改稿中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找出学生二次修改中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文章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必要时,进行个别指导,采取“面授机宜”的方式,鼓励学生“文不厌改”。

五、让学生就“一文多改”谈体会

经过“一文多改”之后,学生最终修改出的文章和原文相比会有很明显的提高,这时笔者通常会将一部分佳作打印张贴于教室墙报的“美文栏”中,让学生来共同欣赏品评。和佳作一起张贴的,还有佳作作者的“改后感”。所谓“改后感”,就是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原文和最终的成文作比较,找出进步的地方,扣住“文不厌改”写出的体会和感悟。

比如有学生在“改后感”中写道:“原来每次写作文就头疼,绞尽脑汁写出的作文得分总在70分左右,自己看着也不满意,但是不知道怎样改,也懒得改,作文分数当然没法再提高。现在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静下心,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改,最后写出的文章自己看了都满心欢喜。‘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也有学生写道:“改作文真有点像做陶艺。看着原稿就像面对一团泥坯,不断的修改就像泥坯在手中揉捏、塑形、打磨、上色,最后成为一件工艺品。一篇修改好的文章能让自己有很大的成就感。”

六、开展“一文多改”教学要注意的事项

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一文多改”的重要性,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尝到“文不厌改”的甜头,他们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找出文中的不足,不断地加以修改,从而提高个人的作文水平。在开展“一文多改”的教学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修改文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监督

对教师来说,作文教学包括写前指导、写后批改、讲评修改等环节,它们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联的,教师应参与全过程。对学生而言,作文过程应该包括“收集材料”“酝酿构思”“写出初稿”“多次修改”“最后定稿”这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一个也不能少。但在现实中,大部分学生只完成了前面三个环节作文就算完事了,写在作文本上的其实只是“规规矩矩”的草稿。教师面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埋头批改,自然是辛苦万分,但是如果讲评后学生不去修改落实,学生作文的提高自然不大,作文教学自然也就难以摆脱“低效高耗”的窘境。学生作文反复修改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讲评的消化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作文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再认识的过程。反复修改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学生修改文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监督,否则作文讲评就会变成走过场。

2.作文教学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作文教学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也是一项呕心沥血的事业。“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不仅是对学生的勉励,也是对教师的勉励。虽然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此相反,课文教学由于与考试成绩高度关联,具有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也就得到师生更多的重视。而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指导学生作文,并且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一旦教学中哪个环节不到位,成绩都不会理想。因此,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削弱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有些教师甚至认为花大力气抓作文得不偿失。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它需要教师花大力气不断实践探索。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贯彻落实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具备自己学习写作的能力,即学生对老师的依靠由多到少,直到完全不依靠,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教学目的。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水平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搞好作文教学,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写作理论水平。平时要努力钻研作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不同文体的写作要有系统的研究,要用理论武装自己。作文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运用,并且要注意在继承中创新,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取得成效。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要勇于写“下水作文”,只有自己动手写,才能体会到写文章的甘苦。教师真切的体会跟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讲解就会更透彻,批改就会更恰当,指导就会更切实、更具体。有了这样的引领和指导,学生进行“一文多改”时收获也就会更多。

(作者单位: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上海,200433)

上一篇:谈谈如何做好幼儿教育 下一篇:垂体生长激素瘤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