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探讨

时间:2022-07-12 07:05:07

【前言】挫折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探讨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 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和语文老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使学生在认识挫折的基础上形象生动地感受挫折,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1 用典范人物感召学生 不管是中国或外国文学史上都有很多经过坎坷和磨难流传千古的人物。中国文学史上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挫折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探讨

[摘 要]现代的中学生大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使这些中学生就像温室里生长的花儿一样,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76-01

1 针对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正确引导

中学阶段正值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是每个人的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中学生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有友爱的滋润,也有误解的伤痛;有追求的充实,也有挫折的迷茫。这些客观事实反映在他们的生活中,愉快的体验往往给他们带来生活的信心,前进的动力,而不愉快的体验会使他们沮丧或烦躁,日积月累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引起严重的心理疾病。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让学生对挫折有深入的了解。

2 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和语文老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使学生在认识挫折的基础上形象生动地感受挫折,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2.1 用典范人物感召学生

不管是中国或外国文学史上都有很多经过坎坷和磨难流传千古的人物。中国文学史上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所列举的“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作也”。而司马迁本人也是典范之例,他遭受作为男人奇耻大辱的宫刑而愤作《史记》,为中国文学留下了辉煌篇章;还有我们熟悉的清代作家蒲松龄、曹雪芹,无一不是历经坎坷和磨难的。

2.2 用名句名篇激励学生

不管是中外的,抑或是古今的,有关于挫折的篇章语句俯拾皆是。例如,笔者在讲授《勾践灭吴》一课时,首先用一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联作为引子导入,然后说明此对联是颜迈为颂扬勾践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作,以及上下联所讲的历史事实,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情况下,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文的学习中。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又不时地穿插讲述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文语句,如宋代吕岩(字洞宾)的“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沉浮”、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等。

3 利用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把语文课堂作为交流的平台,呼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问题,尤其是关注学生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3.1 课堂教学互动性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互动性原则是教学制胜的法宝之一。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表述所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色,要想充分体现这种特色,需要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可以是动态的,又可以是静态的。动态的互动体现在课堂上的讨论、合作,甚至针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静态的互动,需要语文老师有一双“火眼金睛”,生活上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适时点拨;还需要语文老师有洞察秋毫的能力,能从学生的行文中寻找思想的“蛛丝马迹”,从而有针对性的下批语,还可以和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静态的交流和沟通。

3.2 家庭教育合作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渴望儿女成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实际上,家长却过多地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从而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孩子难免会碰到竞争失败、误解、受冷落等挫折,作为家长就要及时帮助他们认识挫折,积极引导他们增强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正确分析受挫原因。

通过以上论述,应该认识到:挫折教育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适应现实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的要育好人,把挫折教育贯穿在语文课堂上,以自己的热情、才识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简介]郑娜(1983―),女,浙江台州黄岩北城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上一篇: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课探讨 下一篇:消费启动\出口升级与投资主体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