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克华连环杀人案看恶性暴力事件的对外报道

时间:2022-07-12 07:05:05

“周克华持枪抢劫案”是近年来鲜有的特大连环杀人案,此人自2004年以来,在江苏、湖南和重庆等地持枪抢劫,先后杀害11人,公安部门采取全国联动,8年追凶,决战4天,终将周克华击毙。由于中国实施严格的枪支管理,连环枪击案在中国非常罕见,这起事件不仅令国内民众震惊,而且为海外舆论所高度关注。正是由于其罕见,在对外报道这起案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思考,涉及新闻伦理、受众差异、舆论引导等多个方面。

透过新闻伦理反思人文关怀

8月14日,逃亡多年、在多省犯案造成11人死亡的“超级悍匪”周克华在重庆被击毙。次日,一家陕西报纸刊发了周克华母亲的报道,随即在网上掀起不小的波澜。

这篇报道称:“接受本报采访时,她始终用一把扇子遮着自己的面部。当被问到儿子回来有没有给她带过东西或者钱时,周母摇头否认,‘没,没有给过钱。’得知周克华的死讯时,她足怔了有20秒钟,握扇子的手微微抖了几下。”

一些网民援引这些细节提出周克华虽然十恶不赦,但罪不及父母,媒体将其年迈的母亲如此拉出“示众”,是否“太过残忍”?如果万一老人家因丧子之痛而发生意外怎么办……

监控到网民对报道的不同意见后,新华社对外部15日播发英文稿件《中国网民呼吁媒体宽待嫌犯家人》(Media mercy called for serial killer’s family),客观记录了网上的观点交锋,指出一些民众认为,嫌犯家人亦是犯罪事件的受害者,也常常是舆论风暴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保持沉默的权利应当得到媒体和公众的尊重,稿件被境外媒体转载。

之所以会对这一现象进行对外报道,编辑部考虑了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民众利用互联网对媒体伦理进行质疑正是新媒体向大众赋权的体现,它代表着民间舆论,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正在变化的舆论环境和不断发展的民主自由,和网民不断提升的人文情怀。第二,海内外受众的关注重点存在差异。由于海外受众多在千里之外,中国发生的抢劫杀人案并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直接的威胁,对犯罪细节和嫌疑人身份的深入挖掘是报道这起恶性枪杀事件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海外读者更希望透过这起事件观察中国的社会生态和民众心理。第三,连环杀人案是有损国家形象的负面新闻,但又是重大的刑事案件,备受关注,与其只是满足海外读者对“中国悍匪”的好奇心,不如下力气加强舆论引导,赢得正面效应。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海外媒体的关注点与我们的判断颇有重叠之处,他们主要是透过周克华连环杀人案来解读警方行动背后的政治含义和滋生犯罪的社会土壤。比如,英国《独立报》就在报道中提及了中国严格的枪支管控,认为其是中国恶性犯罪案件较少的重要原因。报道还解析了重庆警方的高调搜捕,认为后者显示了中国警方打击恶性犯罪一贯的铁腕作风。

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官方在周克华被击毙后的一组血腥照片,被多家外媒形容为“毛骨悚然”,一些外媒将其配上重庆市民兴高采烈围观击毙现场的报道,营造出一种中国社会自上而下缺乏人情味的氛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就在周克华连环杀人案发生前不久,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发生影院枪击案震惊全美。观察美国媒体对这起事件的报道可以找到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这场震惊世界的枪击案发生在当地时间7月20日的凌晨,一名冲入正在放映好莱坞新片《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的影厅,对观众疯狂扫射,造成12人死亡,近60人受伤。嫌犯被证实为一名24岁的神经学博士生。凶手作案手段极具戏剧性,他将自己扮成《蝙蝠侠》中的反派“小丑”,还在家中布下“炸弹陷阱”,一时间,美国各大媒体引发展开对于嫌犯人生轨迹和作案动机的挖掘。与此同时,不少媒体也将焦点放在了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一些报道对美国过于宽松的枪支管理、电影暴力的影响做了深刻的反省。由于嫌犯曾接受过校医的心理咨询,但无果而终,媒体也开始探讨美国心理咨询机制的漏洞。综合梳理这些报道,笔者发现它背后隐含的一个主线就是如何避免相关悲剧再次发生,如何通过一次惨痛的教训来激发社会的思考。这种并非就事论事的深度反思报道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悲剧发生后,许多媒体还大篇幅地刊登了关于枪击案受害者的报道,或通过亲友回忆、社交网站记录等还原出他们的生前种种,或聚焦社会各界对伤者和遇难者家庭的捐助。这些报道不仅凸显了枪击案的悲剧性,更在潜移默化中向读者传达了美国社会的人文情怀,使人们在对人性恶的恐惧中依然能够看到人性善的温暖。

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校园枪击案、连环杀人案曾屡次在美国发生,美国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并不陌生,很多媒体从业人员依然对这起案件的报道进行了公开的反思,以尽可能地减少报道可能给受众造成的伤害。比如,一些新闻评论就指出,大量报道将嫌犯描述为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但这可能会暗示读者将变态杀人犯和“内向”性格联系在一起,从而给善良的内向性格者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另一些报道则针锋相对地指责当地法院下达的“封口令”——即以担心媒体报道影响司法公正为由拒绝向媒体提供案情信息,认为媒体有捍卫公众尤其是受害者家属知情权的权利。

总的来看,美国媒体对科罗拉多州枪击案的报道存在一个显著特点:报道前期集中于案件本身,后期则更多地关注事件的社会文化层面,通过深度剖析向读者展现一个更为宏观和复杂的美国社会。同时通过大量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如对受害者家庭、内向性格人群的关注,向读者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制造悲剧的少数人是冷血的,但我们的社会并不冷血。

恶性犯罪新闻的舆论引导

反观国内媒体类似恶性犯罪事件的报道,通过更多深度报道来引导舆论,减小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也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比如在报道中增加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关注,而不是仅仅公布“死亡×人、受伤×人”这样简单的数字;重视对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探讨,增加对网上多元声音的呈现,以展现中国社会民主、开放、宽容的舆论氛围。同时,在写作时照顾西方读者的阅读感受,避免“嗜血”、“恶魔”这样强硬或主观色彩强烈的措辞,或将警方缉凶维护正义的行为描述为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

在组织周克华案件的对外英文报道过程中,新华社对外部的记者编辑没有局限于官方的抓捕细节,而是加入了重庆市民的采访、网民的评价、民警回忆惊险的抓捕过程等内容,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检视一起恶性犯罪对平静的中国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缩小了“权威”可能给海外读者带来的距离感。这篇《连环杀人犯被击毙让中国民众松了一口气》(Relief after fugitive armed robber is shot dead in Chongqing)的特写稿件播发后,许多外媒亦采用了类似的标题,说明这种处理得到了海外的认可。《中国日报》17日也刊发了《枪击案受害者无力支付巨额医药费》(Shooting victim’s wife faces big bills),呼吁政府加强对恶性犯罪事件受害者的援助,为周克华案的系列报道增加了一抹人性的亮色。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恶性犯罪事件为境外舆论丑化中国、攻击中国政府提供了机会。在周克华案爆出后,一些外媒借机炒作中国司法系统的腐败问题,或在报道中刻意突出警方的强势围捕,试图强化海外读者对中国政府“铁腕维稳”的偏见。在这场舆论引导的较量中,国内外宣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主场作战的优势,对自身肩负的使命和海内外受众的需求差异保持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在组织策划上要更加主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贴近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又要强化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打好主动仗。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英文记者编辑)

上一篇:资源共享 互利共赢 下一篇:报社新闻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