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优化策略

时间:2022-07-12 02:55:15

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优化策略

在高校内,开展绩效管理对加强建设辅导员队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今,如何对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优化,从整体上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这已经逐渐成为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对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策略来优化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以促进辅导员队伍更好发展。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辅导员在高校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学生日常事务的主要力量,是与大学生最为接近的教师群体。教育部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促进高校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加强建设辅导员队伍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进行绩效管理,因此,高校应积极优化辅导员绩效管理,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为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现状

在高校的教师管理工作中,辅导员绩效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存在一定难度。任课教师有固定的科研任务以及课时安排,高校可以针对其科研情况和授课情况来对其进行考核,而辅导员是作为行政教师,一般不会安排授课,他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并且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对其进行绩效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工作对象比较特殊、工作内容比较复杂、工作时间没有明确界限、工作价值是无限的等等。而且高校的辅导员绩效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一样,它是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从目前情况看来,很多高校的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中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管理的方式过于单一、管理过于定性、考核的指标缺乏合理性以及过于重视考核而忽视了反馈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对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优化显得十分重要。

对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优化的策略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推动下,高等教育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辅导员的工作对象与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对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优化来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高校应对辅导员绩效管理提高重视。高校应对辅导员绩效管理形成正确的认知,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绩效管理的重要性,树立起良好的管理意识,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并将制度落于实处,充分发挥出制度所具备的导向作用。高校还应对辅导员展开绩效辅导,让他们全面了解绩效的含义,并正确看待校内的常规考核。考核最主要的目标是发现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辅导员应将考核的内容作为指导,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日常工作,以满足高校的育人要求。绩效辅导中应包含所有参与绩效评价的主体,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辅导员进行客观评价,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对辅导员具体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性。

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绩效管理制度并对考核提高重视。绩效管理的系统是处于不断循环当中的,其中任何一环缺失了都会对其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考核与管理两者都十分重要,高校应对考核提高重视,通过对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客观的考核来发现其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并提醒其加以改进,充分发挥出考核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建立健全的辅导员绩效管理制度,从绩效管理的目标到具体的管理内容,每一个环节都做出细致的规划,从而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科学的管理,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在建立辅导员绩效管理制度时,高校不应将其他院校的管理制度照搬过来,而是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辅导员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考核结果和激励措施相结合。高校应根据辅导员的考核结果、工作业绩以及实际需求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以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高校应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激励结合起来,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设计薪酬的标准,并根据辅导员真实的工作表现来发放。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将考核结果与荣誉激励结合起来,对表现优秀的辅导员给予一定的荣誉,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另外,高校还可以将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进行结合,高校应对辅导员的工作特殊性提高重视,为辅导员评定职称重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指标,将日常工作放在职称晋升的首位,降低科研的比重,让辅导员可以通过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来获得晋升的机会,在某方面表现十分优秀的辅导员则有机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完善辅导员的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社会、政府以及高校应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加大投入的力度,拓宽培训的范围,建立起全方位的培训模式。同类型的院校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建立培训基地,确保辅导员培训的常规化目标得以实现。第一,高校应加强辅导员的技能培训,根据辅导员的具体分工来展开针对性的培训,为辅导员制定出相应的培训体系,并将解决现实问题作为主要的培训内容,如学涯规划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等等。第二,高校应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培训,为辅导员提供多种提升学历的渠道,增强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的能力。高校应公平给予每一个辅导员机会来参与学历教育,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高校可以在校内为辅导员开设专门的博士专业。而辅导员则应结合自身的工作来有选择的参与培训活动,如职业规划的相关培训等等,并自觉担负起一定的教学任务。高校可以提出某一课题,并根据这一课题来成立专门的辅导员研究小组,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辅导员展开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

总而言之,开展辅导员绩效管理在加强建设高校辅导员队伍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对此提高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对辅导员绩效管理进行优化,处理好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质量,为推动高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工作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下一篇:浅谈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