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厥阴经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时间:2022-07-12 02:49:28

[摘要]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属祖国医学的“瘿瘤”、“气瘿”、“肝火”或“心悸”的范畴。从祖国医学理论分析,甲亢不只是单纯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而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六经论甲亢,甲亢属厥阴经病则更为贴切。治疗甲亢应依肝的生理特性,或收或散,寒热并用,上下兼顾调理之,同时兼顾其他治疗。

[关键词] 甲亢;伤寒论;厥阴肝经;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41.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094-02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一般认为其病因病机是由于正气不足以致外邪乘虚侵入,结聚于经络、脏腑,导致气滞血瘀痰凝而逐渐形成瘿病,或认为甲亢多由七情所伤,但其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如多汗、畏热、心悸、消谷善饥、肠鸣、便溏、消瘦、四肢无力、麻木等症。其临床症状与病理机制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中厥阴经证相应,正是由于厥阴风木之脏其本为阴,其标为热,其体为木,其用为火,所以才导致疏泄失司,形成阴性病理产物,位居上焦阳位,形成本病。

1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中医学范畴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所致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以甲状腺肿大、精神神经兴奋、高代谢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急躁易怒,乏力汗出,心悸怔忡,纳亢易饥,体瘦怕热,手颤眼突,舌质红,脉细数或弦数,属祖国医学的“瘿瘤”、“气瘿”、“肝火”或“心悸”的范畴。

何谓瘿?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谓:“其皮宽,有似瘿桃,故名瘿。”汉・许慎《说文解字》注曰:“瘿,颈瘤也。”即相当于现代的甲状腺肿大。隋・巢元方将其分为血瘿、息肉瘿、气瘿三种;宋・赵佶《圣济总录・瘿瘤门》区分为“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陈无择《三因方》则分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专治其的方药,如有代表性的海藻玉壶汤、四海舒郁丸;金・张从正《儒门事亲》中提出用海带、海藻、昆布防治瘿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黄药子能“凉血降火、清瘿解毒”。

2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病因病机

2.1 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病因病机的一般认识

一般认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病因病机是由于正气不足以致外邪乘虚侵入,结聚于经络、脏腑,导致气滞血瘀、痰凝而逐渐形成瘿病,如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瘿瘤论》认为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或认为甲亢多由七情所伤,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指出:“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搏颈下而成之。”宋・严用和《济生方・瘿瘤论治》亦指出:“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

2.2从《伤寒论》六经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病因病机

笔者认为,甲亢从祖国医学理论分析,不只是单纯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而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六经论甲亢,甲亢属厥阴经病则更为贴切。

2.1.1 厥阴经的循行厥阴经为阴经之尽,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为辨证提纲,主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者,两阴交尽也。”厥阴处在阴气已尽,阳气不足的阶段,处于人体生命力最低状态,这时必然易出现阴、阳证并见,即寒热错杂证。厥阴肝经为风木之脏,主藏血,内寄相火,性喜条达,主疏泄,主升主动,其体为木,其用火,其本阴,其标热,在志为怒,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为魂之处,筋之宗。经络循行: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从厥阴肝经的循行来看,其从足到头,贯穿全身,经过多个部位、器官和脏腑,厥阴肝经的反应可看作是这些部位器官和脏腑的功能体现和病变状态。所以古今的医家据此将足大趾、前阴、少腹、胁肋、、咽喉、目系等部位病变责之于肝。而甲状腺在咽喉部,为厥阴肝经所过之处,而且甲亢的临床表现亦可证明。

2.2.2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病因病机并入厥阴则易致风木之火循经上炎,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系……出额会于巅……形成上焦热证,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症。厥阴经以肝为脏,疏泄失司,形成气滞血瘀,瘀久化火,循经上逆,位于阳位,日久形成颈前结喉两侧或一侧甲状腺肿大,突眼,肝气横逆上贯膈,形成心肝火旺。心主神志,心火过亢可出现精神兴奋、激动、多言、心悸等症。累及于肺,肺之肃降不及,燥热内盛,形成肺热。厥阴肝经抵小腹挟胃,形成肝胃热盛。故厥阴经木火燔炽形成多汗、畏热、心悸、消谷善饥等上焦心肺胃热盛等症候。

肝木乘脾,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生血无源,肝无所藏,形成肝脾不和,出现肠鸣、便溏、消瘦等脾寒症。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出现四肢无力、麻木等症。日久累及于肾,肾精亏损,精不化髓,髓减则骨痛。肝失疏泄,肾失封藏,女子出现月经量少或闭经,男子出现阳痿等下焦虚寒证。

正如《医宗金鉴》所曰:“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藏,于少阳为表里者也,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致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热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厥、口烂、咽痛、喉痛、痈脓、便血等阳证见矣,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肤冷、藏厥、下利,除中等阴证见矣。”

纵观甲亢的临床症状与病理机制,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中厥阴经证相应,正是由于厥阴风木之脏其本为阴,其标为热,其体为本,其用为火,所以才导致疏泄失司,形成阴性病理产物,位居上焦阳位,形成本病。也就是厥阴风木之脏的主升、主疏泄及经络循行生理功能特性决定了甲亢的生理特性,甲亢的产生也就是厥阴风木之脏的生理功能异常所致。所以甲亢不只是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而且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证。上热证是指肝体肝经本病兼肝犯心、肺、胃,导致上焦热证。下寒证是指肝体肝经本病兼肝犯脾、肾,导致下焦寒证,并且虚实夹杂,所以甲亢的治疗也不仅仅用疏肝活血理气化痰之法。清・柯琴《医方集解》曰:“六经唯厥阴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言,而先其所固,所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疗厥阴之法也……”所以,笔者认为,治疗甲亢应依肝的生理特性,或收或散,寒热并用,上下兼顾调理之,同时兼顾其他治疗。清热泻火药可选择天花粉、芦根、栀子、知母、黄芩、黄柏、黄连、夏枯草;清热凉血药可选用生地、玄参、丹皮、丹参、赤芍;清热解毒药选用蒲公英、连翘;祛痰药可选用竹茹、天竺黄、竹沥水、生龙骨、生牡蛎、山慈菇、白花蛇舌草、黄药子;补气药选择党参、人参、太子参、西洋参、黄芪;滋阴药选择天门冬、石斛、百合、鳖甲。

综上所述,甲亢属于厥阴肝经病的范畴较为贴切。另外,血浆蛋白与血中甲状腺激素结合理论可进一步证明甲亢的产生与肝脏有重要关系。

[参考文献]

[1]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1.

[2]赵佶.圣济总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3.

[3]葛洪.肘后备急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5.

[4]张从正.儒门事亲[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4.

[5]陈实功.外科正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5.

[6]严用和.济生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64.

[7]柯琴.医方集解[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

(收稿日期:2007-12-24)

上一篇:患者胃破裂二审诉讼赔偿案分析 下一篇:残角子宫妊娠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