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市场的波动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7-12 02:27:24

化肥市场的波动及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摘 要] 化肥价格是化肥市场的利益分配机制,而化肥市场的均衡价格是由化肥市场的结构所决定的。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将使化肥的长期均衡价格等于它的生产经营成本;非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将使化肥价格决定于农民对化肥的需求价格。

[关键词] 化肥市场;市场结构;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9-0044-04

一、化肥市场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化肥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是现代农业中许多农作物增产的不可或缺的要素。目前,国内农民用于化肥的支出占亩均生产总费用的比重达到36.4%(见表1)。由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化肥支出在很多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均占到了1/3左右。而且,由于农业税的取消,化肥支出在农业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变得更大。由于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化肥可视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固定比例函数,因此,可以将给定耕地上的化肥投入量视为一个常量,农民在化肥上的支出是化肥价格的正比例函数。化肥价格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福利。依据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化肥市场的均衡价格是由化肥市场的结构所决定的。若化肥市场是竞争性市场,则化肥的长期均衡价格将等于它的生产经营成本;若化肥市场是非竞争性的,不能形成供给方面的有效竞争,化肥价格将决定于农民对化肥的需求价格,即化肥的边际收益产品(MRP)。可见随着农产品总收入增加,化肥的边际收益产品增加,化肥价格会相应提高,从而部分或全部抵消所增加的农产品总收入。

由于市场结构规定着竞争的性质,从而决定着竞争行为,并最终影响竞争的结果,因而在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结构。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从研究化肥市场结构入手,来剖析化肥市场的价格作用机制及其对农民收入影响,将有助于政府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各项干预化肥市场的调控措施,才能使各项调控措施收到实效。

二、化肥市场供求特点分析

(一)化肥价格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高度一致

我国化肥价格具有频繁变动的特点。而且表现出年内的季节性波动和年度之间的周期性波动并存的特点。季节性波动原因主要是由化肥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所导致的。化肥生产具有常年生产、季节性消费的特点,以河北省为例,根据全省近20年购肥阶段的统计分析数据可发现,农民购肥主要集中在春耕和秋播两个阶段,分别占到全年总购肥量的67%和26%。所以,以年内价格变化来看,化肥市场呈现出周期性的“春耕涨价”的现象。

化肥价格在年度之间的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导致化肥价格在年度之间波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农产品价格的波动、能源价格的波动以及国际化肥市场的影响等等。本文侧重分析化肥价格与农产品价格的相关性。从1983~200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化肥价格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高度一致(见图1)。

图1中,虚线代表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实线代表化肥零售价格指数。从图上可以直观看出:第一,化肥价格变动具有明显周期性特征,变动周期可以大致划分为1983~1986年(3年)、1987~1991年(4年)、1992~1998年(6年)和1999年至今四个阶段;第二,1985年以后,化肥价格与农产品价格的变动趋势是高度一致的;第三,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幅度要大于和快于化肥价格变动的幅度。很明显,在化肥价格周期性变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农产品价格。

(二)化肥的供求呈现出“刚性”的特征

1. 化肥的需求“刚性”表现为化肥价格对化肥的需求量几乎不产生影响(见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无论化肥价格如何波动,化肥的需求量(即化肥施用量)一直在持续上升,从1983年的1 659.8万吨(折纯量)增加到2004年的4 628.8万吨,全国化肥施用量不仅总规模大,而且仍在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刚性”需求背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化肥是现代化农业的基础原料,在给定技术水平和现有的耕作方式不变的条件下,化肥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不可替代。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化肥对粮食的增产作用在40%以上,在合理施肥的条件下,化肥投入与粮食产出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二,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农业生产方式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以追求土地产出的最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化肥的大量需求。第三,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技服务不到位、农民施肥方法不科学等因素造成化肥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根据中国氮肥协会的资料,化肥利用率低下,致使我国每年大量化肥浪费和流失,如果把2004年我国自产自销的3 300万吨化肥的利用率由30%提高到70%,一年可节省2 000万吨氮肥,折成尿素则为4 000万吨,相当于节省6 000万吨煤。

2. 化肥供给“刚性”是化肥市场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为当市场出现供给缺口时,就会出现价格的大幅度上升,而供给量增加有限。化肥供给的“刚性”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扩大化肥的有效供给面临的成本约束体现在生产、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

首先,在生产领域,由于占化肥总量七成以上的氮肥生产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均直接来自能源,且能源成本占其总生产成本的70%左右,所以化肥产业是典型的高耗能产业。据计算,2004年我国尿素和碳酸氢铵两项氮肥生产合计约需煤6 683.17万吨,天然气113.71亿立方米,重油419.85万吨,电395.51亿千瓦时。所以,2003年以来能源供应紧张、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直接导致化肥生产成本的增加,并限制了化肥有效供给的扩张。

其次,在运输环节,尽管国家对化肥实行优惠运价(国家对农用化肥的铁路运输免征铁路建设基金,每吨平均优惠60元),但由于铁路运力紧张,铁路部门通过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变相提高化肥的运价。同时,国家对公路超载的查处也推动了运输成本的大幅上升。另外,由于传统布局指导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化肥生产布局出现了各主要省区化肥生产规模过于平均的不合理局面。这种生产规模平均分布的化肥布局特点和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完全不相符合,很容易造成高昂的生产和流通成本。以氮肥为例,我国氮肥主要原料是无烟煤。尽管我国无烟煤储量丰富,但是可以供生产化肥造气的主要矿区分布在山西晋城、宁夏石嘴山、河南焦作、永城四地。而且,真正可以持续、长久利用的只有山西晋城的无烟煤矿。但是氮肥的生产和无烟煤矿分布并不对称,甚至绝大多数氮肥厂都是远离原料产地,造成华东、华北、华中、中南各省厂家完全依靠山西晋城矿区供应原料的局面。高昂的运输成本限制了化肥企业产能的扩张。

最后,在仓储环节,因为化肥具有常年生产、季节性消费的特点,而在用肥淡季生产,则要负担很高的仓储成本和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这也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生产意愿,同时也限制了在用肥旺季的市场供给能力。

三、化肥价格的波动及影响分析

(一)化肥价格的形成机制

按照价格理论的一般原理,均衡价格的形成是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共同决定的,在几何图形上表现为右下倾斜的供给曲线与右上倾斜的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对应的价格。化肥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也不例外(见图3)。

图3中,D0与S0分别代表正常年份的化肥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因为化肥的供求缺乏弹性,故曲线比较陡直。D0与S0的交点E0所对应的价格P0即为正常年份化肥市场的均衡市场价格。当需求发生变动时,因为供给的“刚性”而导致均衡价格出现剧烈的波动。从2002年开始,受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拉动以及中央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措施的出台的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对化肥的需求变大。如图3,化肥的需求曲线由D0右移至D1。而从2003年开始,世界能源价格在不断攀升,我国也出现煤、电、油、运供应紧张,价格不断上涨的局面,直接导致化肥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幅提高。在成本约束条件下,化肥的供给曲线左移至S1,新的市场均衡点为S1与D1的交点E2,新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2,这就是在需求和供给的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化肥价格在高位运行的原因。

当然,需求的反方向变动也会导致化肥价格的剧烈波动。比如受从1996年开始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及整个宏观经济形势衰退的影响,化肥的需求萎缩,导致化肥价格持续下跌,至1999年底,尿素、碳酸氢铵、磷肥甚至跌破了政府指导价的下限。

(二)化肥价格波动影响

化肥价格的波动一方面反映了市场机制在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放开化肥价格,对化肥产业实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需要关注的是,化肥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关乎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化肥价格的频繁、剧烈的波动无论是对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还是对化肥企业自身都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1. 化肥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先构建一个农业生产函数:

Q=F(L,Z,K,X;A)(1)

式中,Q是农业产出,L代表投入的劳动,Z代表土地,K代表生产者自有的生产要素,X代表从市场购入的生产要素,A代表给定的技术水平。那么,农业净产值(农业收入)可定义为:

G(p,v;Z,K,L;A)max{pF(Z,K,L,X;A)-vX}(2)

其中,G代表农业净产值,p代表农产品的价格,v代表农业投入品的价格。在给定农业生产函数不变的条件下,来自农业的净产值的大小,取决于p与v,即农产品价格与以化肥为代表的农业投入品价格的相对变动。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化肥价格与农产品价格变动趋势高度一致,化肥价格取决于农民对化肥的需求价格(即农产品的总收益)。所以,当农产品价格上升,“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导致农业总收益增加时,化肥价格也相应上涨,从而,新增加的农业收益部分或全部转移到化肥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手中。

2. 化肥价格的波动对化肥生产者与经销者的影响。化肥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也使化肥的生产者和经销商面临着极大的市场风险。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变幻莫测的化肥价格使它们无法形成对市场的稳定预期,从而,限制了企业的中长期的投资和技术的研发,限制了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有效供给能力的积极性。

四、对策及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看出,造成化肥价格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化肥的供求均缺乏弹性。所以,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导致供给和需求发生变动时,化肥价格就会剧烈波动,对农业生产和化肥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要从根本上平抑化肥价格就要通过改变化肥供求缺乏弹性的局面来实现。具体对策如下:

首先,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来改变农业对化肥的依赖局面。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延伸产业链条,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达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资源节约是循环农业的最本质特征之一。因此,降低化肥的投入量,增加有机肥和生物肥投入,改变农业增产对化肥的依赖,正是发展循环农业的目标之一。有机肥和生物肥将成为化肥的替代品,从而改变化肥需求“刚性”的局面。

其次,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帮助农民学会科学、合理施肥,进而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减少过度施肥对化肥的需求,缓解化肥供求的紧张局面。

再次,调整化肥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改进生产技术,完善产品结构,降低生产能耗,使化肥生产在产品品种、技术含量和供给总量方面最大限度地和化肥需求相适应。

最后,发展现代流通体系,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拓宽流通渠道,重塑流通主体,扶持发展大型化肥流通企业,以连锁为主要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垄断竞争格局的流通网络。最终建立高效、畅通、有序、竞争的市场流通体系。

[参考文献]

[1]虞华.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的成因及出路[J].价格月刊,2005,(7).

[2]江根水,程捷.当前化肥市场与价格监管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5,(7).

[3]林敏.当前农资市场问题成因及治理[J].中国物价,2005,(5).

[4]杨晓维.农民收入与市场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5]杨继国.二元市场结构: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

[6]李林茂,李愈茂.关于改革化肥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J].价格与市场,2005,(7).

[7]冷淑莲,江野军,冷崇总.价格传导机制分析[J].价格与市场,2004,(12).

[8]冷淑莲,冷崇总.关于建立化肥储备制度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5,(6).

[9]冷淑莲,冷崇总.关于建立化肥价格直补机制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5,(5).

[10]孙天法.中国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11]陈艳,王雅鹏.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影响因素的贡献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5).

[12]朱四海,熊本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学分析:生产角度[J].中国农村观察,2006,(1).

上一篇:TCL的跨国并购:为国际化而国际化? 下一篇:集群化条件下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