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长善,也要救失

时间:2022-07-11 10:24:00

《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说,良好的教育方法就在于:它既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克服学生的缺点。按“长善救失”的原则,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予以发扬和强化,更应该了解学生的缺点和毛病,予以矫正和克服,从而引导学生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许多教师往往是长其善易而救其失难。常听不少教师说:现如今的孩子表扬得,批评不得;奖励得,惩戒不得。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一是顾虑多,怕批评惩戒被人误会成对学生不尊重,落得个变相体罚学生的罪名;二是缺乏批评和惩戒的艺术,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鼓励的效果确实优于批评惩戒,“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不犯错误,当学生有了缺点和错误时,及时的批评教育也是必要的。如果把表扬奖励作为正面的激励力量,那么批评惩戒则是反面的激励力量。批评和惩戒运用得好,可以成为学生接受教训和改正错误的推动力。

批评惩戒,作为教师对学生不良品德的否定性评价,可以促使学生认识错误,明辨是非,从而吸取教训,达到控制、消退、改变学生不良品行的目的。批评用在一般性的缺点、错误和过失上,而惩戒则用在性质和后果较为严重的缺点、错误和过失上。批评一般以口头、个别为主。惩戒是由教师给予学生表现出的“不期望行为”的否定评价,如听取教师训诫,责令作出检讨,强制做不愿做的事,不允许做愿做的事。如责令违纪学生读一遍《小学生守则》,取消某次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等,即是惩戒。

应该强调的是,惩戒虽带有一定的强制成分,给学生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但是它并不等同于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由此可见,教育需要表扬鼓励,也应有批评惩戒,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体现长善救失,批评惩戒虽不可无,但实际运用时需慎重,不可过多,更不可滥用。

一、目的明确,立足教育

批评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其目的在于教育学生不断进步。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为情绪所左右,那种高兴起来该批评的不批评,不高兴起来乱批评的做法,是损害学生的做法,是教育目的不明确的表现。批评惩戒应着眼于“改善”。美国著名理论家约瑟夫・艾迪生说:“真正懂得批评的人,着眼点放在改正上,而不是放在错误上。”不少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只盯着“错误”,不断指责学生这也不对那也不行,却未能指出改正的方向和具体的方法。这样做,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错误或者过失行为,在大脑中刻下了重演错误、过失的痕迹,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可谓得不偿失。

二、公正合理,恰当适度

批评惩戒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是否公正合理。批评公正合理,学生才会感到这是教师对他的关心爱护,从而心服口服,自觉改正。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依“优生”“学困生”的标准区别使用批评惩戒,对“优生”的过失、缺点不包庇,对“学困生”的过失、缺点不苛刻,对不同的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批评惩戒力度应是相同的。

批评惩戒同样要注意适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注意留有余地。古人云:“求善勿过高,当思其可以;责恶勿太苛,当思其可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过重的批评惩戒,会导致学生回避教师,不愿听从教师指导,因而削弱对学生失范行为的控制。另外,批评惩戒的适度,还在于不能把批评惩戒当成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唯一“法宝”,批评惩戒的频繁使用,会使学生认为教师抓住错误不放,产生厌烦、对抗情绪和防御心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三、及时强化,讲求实效

如果说表扬奖励是对学生上进愿望和积极行为的一种正面强化,那么批评惩戒则是一种反面强化。批评惩戒及时、适时,学生就能立即明确对他的批评惩戒与其行为的因果关系,印象深刻,终身难忘。如果拖延过久,时过境迁,批评惩戒与学生的因果关系就会淡化,学生的不良品行得不到否定和纠正,将削弱其强化的力量与作用。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在平时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和行为表现。俗话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才能使批评惩戒收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教师还要选择批评惩戒的时机和方式。如批评要注意场合和时间,尽量避免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学生,批评学生缺点的同时,多教给学生一些改正缺点的方法等。

四、保持一致,形成合力

师心如父母,有的教师在惩戒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之后马上又施以关怀,总想给予种种补偿的奖励安抚,这样做反而增强了错误行为再现的可能性。因为他们已经将惩戒的刺激转化为二级获益,即把惩戒与奖赏联系起来,惩戒就不再有效了。所以,教师应尽量避免在施行了惩戒后马上给予学生表扬安抚的做法。批评惩戒的一致性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同一种错误行为,不能时而批评惩戒,时而又持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会使学生是非难辨、无所适从,错误行为持续很久,难以消退。要使学生的缺点、错误能及时得到纠正,还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使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

总之,教师应全面地、发展地认识学生的特点和问题,学生产生缺点、错误和过失,并非一无是处。有的学生出现过失是生活经验不足,或能力不够等原因,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应肯定学生的出发点,然后再批评其过失,从而收到心悦诚服、纠正过失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试论师生关系与德育效果 下一篇:国学经典,开启幼儿幸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