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学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时间:2022-07-11 04:58:49

延长学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为掌握延长学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为主要研究工具,对江苏科技大学延长学制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延长学制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为24%,有12%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除“人际关系”因子外,其余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精神病性”、“强迫”、“抑郁”、“恐怖”因子项具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延长学制;心理健康;大学生;学业不良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分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群体在学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上出现了较大的分化,以往鲜见的延长学制现象日渐突出,已成为各高校教育管理的新课题。被延长学制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学业困难,不能如期毕业而被迫延长学习年限。由于延长学制后其生活环境、交际对象、家庭期望、人生目标等都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他们的心理压力巨大,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心理异常甚至心理变态,进而出现过激的思想和行为。但目前尚未见对延长学制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的报道。

据跟踪调查,近5年来江苏科技大学每年都有三百余位延长学制学生。本研究即以这部分学生为对象,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旨在为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及开展心理辅导提供实证依据,也为高校对延长学制学生实行更有效的教学和生活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即将于2010年1月毕业的延长学制学生中,随机抽样30人,29位男生、1位女生。涉及5个理工科学院。

2.方法

于2010年1月中旬,对江苏科技大学5个理工科学院中即将毕业的延长学制学生展开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28份,回收率为93.3%;有效问卷25份,有效率为89.3%。并对部分学生辅以访谈。

3.数据分析与统计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SCL-90量表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精神障碍与心理疾病诊断量表,共有90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分”评分制,分别表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集中反映了个人心理及身体状况的十个项目: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睡眠及饮食)等。所有项目总分超过160分则表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总分越高表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本次调查的延长学制学生中,有6人总分超过160分,阳性检出率为24%。其中有3人呈现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最高分为294分,该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立即对其进行心理指导。

2. 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25名延长学制学生SCL-90评分与全国常模(n=1388)比较。除“人际关系”因子分值略低于全国常模外,其余九个因子分都高于全国常模分。采用t检验,表明在“精神病性”、“强迫”因子项上对比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注:*为P1.96),**为P2.58)

3.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有10个条目,分3个维度:客观支持(即个体所接受到的实际支持)、主观支持(即个体所能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支持利用度是反映个体对各种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

经调查,我校延长学制学生的社会支持度见表2。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延长学制学生在社会支持度方面与学制正常学生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正常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活动,身边有更多的知心好友有关。

表2 延长学制学生的社会支持度

*注:对照组为随机抽样的20位正常学制的大三学生

对延长学制学生的SCL-90得分与社会支持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r=0.303,P=0.14,二者无相关性。将25名延长学制学生按社会支持得分分成两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总分≥35分的学生在心理状况各方面要略好于社会支持程度低的学生,其中在抑郁因子项呈显著差异(P

三、讨论

我校延长学制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为24%,主要表现在强迫症、抑郁、恐怖等方面。有12%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必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造成延长学制学生心理健康异常的可能原因主要为:

1.社会因素。社会对高校的延长学制制度不了解,通常认为延长学制的学生是坏学生或笨学生。在实习或找工作时,延长学制的学生往往会受到冷漠或不公正对待,极易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情绪。

2.学校因素。目前,我国高校虽然形式上采用了“学分制”,但实际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并且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选课制”、“教考分离制”、“住宿制”、“心理辅导制”等配套措施。学校师生员工普遍继承的是四年标准大学学制的传统认识,甚至对延长学制学生不提供宿舍、图书证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延长学籍后,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受歧视的氛围,自然抑郁、焦虑、紧张,不愿与下一届学生一同上课、住宿,甚至不愿与人交往。相比较,国外高校实习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更强调学生的能力与心智发展,淡化学生的学习年限概念。同时,国外高校的大学生住宿状况也与国内要求不同,大都采用非集中住宿方式,这样也减弱了延长学制学生的心理敏感性。这点通过访谈得到了实证,几位合租在一块的延长学制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好于单独居住的学生。

3.家庭因素。访谈中学生认为,家庭的压力是本人心理负担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认为自己的失败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失望、创伤,心里充满愧疚,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给家庭带来了较重的经济包袱,更加重了自身的心理压力。访谈同时发现,延长学制后,学生没有告知家长之前,心理压力最大。个别一直向家庭隐瞒延长学制事实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始终较差。在知晓学生已经延长学制之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能接受事实,全力支持学生好好学习。这时,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所减轻。在25例学生中,仅有1例感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一般,得不到他们的全力支持。这名学生的SCL-90量表自评183分。

4.学生个人因素。目前,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淘汰制度。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涯缺乏完整规划,平时泡吧、谈恋爱,过于放松自己。临近毕业,潜在的学习重压突然出现,使得这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主要表现为强迫、忧郁、神经衰弱等。接到学校正式通知需要延长学制后,有严重的悔恨、挫伤感。

通过访谈还发现,延长学制学生大都属于自控能力差的人群。在遇到压力和困难时,即使是很小的困难,都不能坚定决心,朝着既定方向努力。他们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干扰,主动放弃目标。加之延长学制学生一般具有心理封闭的特点,不愿将自己的困难和想法与新朋友、新同学沟通。这样,在延长学制之后,学生虽希望能重头努力、好好学习。但困难出现时,他们不能得到有效地帮助、疏导和自我调节,往往又会松动、放弃。这种矛盾心理的交织,使他们表现出恐慌、强迫、抑郁、敏感等症状。

四、建议与对策

1.继续深化学分制改革。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需要摒弃旧观念,大力宣扬学分制,让社会、学生家长、学生都充分了解学分制,消除对学生延迟毕业而产生的误解。此外,我国部分高校的课程负担很重,造成学生自由学习时间少,心理压力大。高校应该逐步调整学年学分制的培养方案,压缩总学时、增设选修课,向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迈进。

2.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目前,延长学制学生只有学籍还隶属于学校,其它诸如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等都与之无关。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等也或无意或有意地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与管理。这些学生成为没有关爱、没有约束的校园边缘人,很容易产生自卑、自我封闭、抑郁的症状,甚至会产生危险的举动。首先,高校应从制度层面规范延长学制学生的管理,将对延长学制学生的教育、转化、评价等纳入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考核中。其次,需建立健全更合理的学籍管理方法。例如,对缺失较多学分的低年级学生,先行预警;对大三学生,允许留级至下一年级跟读;对学分缺额较少的毕业生,可以先结业,规定时间通过课程考核后换发毕业证、学位证。最后,协调图书馆、财务、住宿等教辅、后勤部门,使延长学制学生得到充分的利益保障。

3.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一方面,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安排心理咨询教师或辅导员多与延长学制学生交流,帮助他们尽快认识自我,及时疏导各种心理困扰。对心理测试中表现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长期跟踪,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提高自我反省与自控情绪的能力,使之能以正常的心态完成大学学业。

参考文献:

[1]胡建新. 延长学制: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7-8-5(2).

[2]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3]王娟,王小利,强. 高校艺术类教师心理健康SCL-90调查及初步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09,142(8):13-14.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5]江天肃,张洪波,杨军等. 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09(6):7-8.

[6]张家勇等.哈佛大学本科生住宿制和导师制[J].比较教育研究,2007.

[7]相阳.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09(6):9-11.

项目来源:江苏科技大学高教研究项目(GJKTY2009073)。

上一篇:浅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下一篇:大学生体育选修项目与人格特征的适合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