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提高策略

时间:2022-07-11 03:59:5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提高策略

“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小组合作中,不仅是知识内容的交流,而且是高质量的信息、思想、情感兼容并济的交流。通过信息的沟通,思想火花的碰撞,情感的交互,课堂教学将充满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提供强烈的驱动能源。但要达到以上实效,需要我们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

一、精选内容,巧设话题

1. 合作收集背景材料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容量最大的教学内容,课文的选材也十分的广泛,有说明性的文章,也有叙事性的作品,对阅读材料背景的了解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更快体会到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或独特的内在意义。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功能可以延伸到课前,合作收集有关该课的背景材料、作者故事等,再分享各自的收集成果,了解准备学习的课文的相关内容,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合作契机,同时也为阅读教学做好准备。

2. 密切关注文本特点

众所周知,并不是任何文体选择合作学习的方式都是合适的,因此,在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密切联系文本的特点。例如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可以让小组合作翻译,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再去引导;现代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再筛选重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进而引导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合作的内容都要具备一定的探索性、开发性、挑战性,学生不能立即解决,但他们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起步进行探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确立有效的合作主题,合作学习才能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二、优化结构,明确分工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它适应学生乐于表现、充满好奇心、喜爱交流的个性特点。通常,只要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堂就会立刻变得热闹非凡,像炸开了锅。但是,如果教师融入其中仔细倾听,认真观察,不难发现许多对话仅仅是披上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外衣,讨论明显缺乏实效。例如:总有孩子没有真正发散思维,做随风摇摆的墙头草;总有孩子擅长表达,时刻紧握话语霸权;总有学生沉默寡言,只做安静的旁观者……

其实,只要教师采取措施,就能改变这一现状,变“无效的对话”为“优质的合作”,让学生玩转思维的“碰碰车”,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可和学生一道将甲、乙、丙、丁四位学生进行明确分工,每个小组成员都真正参与其中,主持、记录、整理、汇报,人人各司其职。虽然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在详细分工的基础上,能发挥组员之间的互动功能,让彼此在相互带动中得到益处,从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及时反馈,合理评价

在小学合作阅读教学的模式中,适时有效的评价起着向导与促进的作用。

1.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教师不应把自己当做唯一的评价主体,其实,学生也是极其重要的评价主体。在今天,文化反哺日趋常态,学生占有的文化信息日益丰富,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参与评价其他小组成员。因此,合作学习参与下的阅读教学,可采用教师评、自评、组间互评、组内互评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合作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在互评中反映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准确找出问题所在;在自评中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是评价成为反馈最有力的手段,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体。

2.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上的评价不应仅限于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学习教学内容的情况,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学生之间的大胆质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等,都应该成为评价的内容。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中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给予评价,让学生在此评价中反思合作的过程,从而激励和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技能,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3. 注重对整个小组的评价

在课堂上,多几把评价的尺子,评价才能更多元、更全面。一般情况下,学生个体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因此合作学习中的教学评价应该更倾向于团体,且关注的应是合作过程中组内成员的参与情况,合作学习后的总成果,而非仅仅关注成员个体的表现。在评价中,同时引导向好的合作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反思自己学习行为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合作能力,促进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上一篇:如何在自主游戏中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