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偿还》内容赏析

时间:2022-07-11 03:39:04

《迟来的偿还》内容赏析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个被人欺骗之后变得身无分文、穷困潦倒、厌世绝望的生意人,因为寒冷和饥饿摔倒在寒风呼啸的麦场里。在他奄奄一息之际,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普通的庄稼人把他带到自己的家里,经过一番调养,一个月之后,他康复了。在他离开的时候,这个并不富裕的庄稼人给了他八百块钱,说:“这是借给你的路费。”

之后,这个生意人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终于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但他认为,与其他成功人士相比,他还差得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得更大一些,到时候再去感谢曾经救过他的恩人。

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他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十年之后的某一天,他终于决定摆脱一切事务,去那个山村,去见见那个曾经救过他的恩人,去报答他的恩情。来到之后却发现,他来得太晚了。由于生活的重压和贫困、由于没钱治病,这个贫穷而善良、厚道的庄稼人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最后。

这是当代作家周海亮在他的小说《迟来的偿还》中所讲述的故事。在2010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在温暖的图书室里,笔者读到了这个温馨而又伤感的故事,被这个平凡、普通、质朴、善良、厚道的庄稼人深深地感动了……

他没有什么美丽、动听的话语,面对遭遇困境的生意人,他说:“就当病了一场,咬咬牙,很快就过去了。”“人这一辈子,谁还不病一场?”“就当丢了。人这一辈子,谁还不丢一回钱?”多么普通而平常的语言。他也没有多么崇高的行为:“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八百块钱。‘这是借给你的路费。’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从小说中,我们看到,庄稼人的家境确实很差)这是多么平常、普通、平凡的行为。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别林斯基曾说:“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家在塑造这个庄稼人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地去拔高他、美化他,而是以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平视的视角来描写他。而事实上,我们知道,生活中那些真正崇高的人物、真正高尚的心灵其实都是非常普通、平凡和平常的。

也许这个人物真的太普通、太平凡、太平常了,以至于作家都没有给他起一个名字,也没有为我们刻画一下他的肖像。也许在作家看来,他叫什么、他长得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篇小说要我们知道:什么是真的、善的和美的?什么是假的、丑的和恶的?在唯利是图、物欲横流、道德日益沦丧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如何做人?

为了实现这个创作目的,在叙事策略上,作家在作品中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并没有出场的“骗子”。同塑造这个庄稼人的手法一样,作家也没有给这个“骗子”起一个名字,也没有为我们交代这个“骗子”的长相。同样的道理,这个“骗子”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是不重要的。作家塑造这个“骗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他与这个善良、厚道的庄稼人形成对比,通过对比,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这也就是法国作家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美学原则。

作家在作品中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知恩图报的商人的形象――“他”。“他”在被骗之后,一度悲观、消沉、绝望,正是这个善良的庄稼人使“他”重新树立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在经过多少年的奋斗之后,“他”终于成为一个富有的商人。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商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他”经常想起山村里的救命恩人,一直想报答他,但“他”实在太忙了:“他在各个城市之间穿梭,忙得不可开交”。三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他的公司越来越多,他的资产越来越多,“资产已达几千万元”。当然,生意越大,业务越多,他也就越忙:“他觉得就算把自己变成十个人,也忙不过来所有的事情。”

所以,他一直没有时间去看曾经救过他的那个平凡而善良的庄稼人。十年之后,当他费尽周折终于找到这个曾经帮助过他的庄稼人时,善良、厚道的庄稼人却即将离开人世。看到这里,我们为他的“迟到”而遗憾,如果他能早来几年多好啊!如果他能早来几年,哪怕是早来一年,这个善良、厚道的庄稼人就有救了。生活常常就是这样,当我们经过多少年的拼搏、奋斗,真正有能力报答我们的亲人、恩人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来得太晚了。我们没有谴责这个商人的意思,作品也没有谴责这个商人的意思,我们有的、作品有的仅仅是无尽的遗憾……

我们也许能从这个商人身上得到一些启发:无论我们多忙,无论我们的能力多么有限,什么时候我们想起来帮助、报答我们要帮助、要报答的亲人、恩人,就尽快行动,否则,我们就会像这个商人一样,想帮助、想报答我们的亲人、恩人却没有机会了。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子欲养而亲不待”。

让我们感到一丝安慰的是,在作品结尾的时候,这个后来富有的商人终于找到了他的恩人。虽然他来迟了,但最终他还是来了。这个善良、厚道的庄稼人在最终离去之前,毕竟没有带着遗憾离去:“恩人再一次笑了。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了。‘你能够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笔者认为,这个善良、厚道的庄稼人的最后的微笑是意味深长的,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他为这个富有的商人的成功而高兴,对一个善良的人来说,没有比看到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人的成功再高兴、再幸福的了;其次,他为自己当初所做的善事而欣慰;再次,他的微笑里似乎还包含着这个善良、厚道、传统的中国人对我们中国古训“好人终有好报”的信念,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你看,他不是来了吗?

古人云,好文章“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言有尽而意无穷”,笔者认为,小说《迟来的偿还》的结尾就达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作者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英语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下一篇:论文艺作品中语言上的“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