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春晚歌曲演进中的文化学内涵

时间:2022-07-11 02:08:53

历届春晚歌曲演进中的文化学内涵

摘 要:每到除夕,看春晚是我们挥之不去的一份“过年”情节。春晚是除夕夜的一场狂欢盛宴,同时春晚也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和时代主题的融合。春晚作为一种新民俗,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历届经典的春晚歌曲也成为每一年的最佳留念。它们是用歌声来记录的年度关键词,是一个个除夕夜最难忘的旋律。透过历届春晚的经典歌曲,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份的文化走向与变迁,它们也是记录中国人时代精神与文化心理的极佳注解。

关键词:春晚;文化学;解读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16-01

今年是癸巳蛇年,始于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迄今为止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十多年。在举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和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春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新民俗和流传了三十年的新文化。春晚的诞生,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文化艺术方面取得的突破和结果,也是大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乡恋》被称为中国第一首“气声唱法”作品。再加上除了“半声唱法”外,李谷一在演唱《乡恋》的过程中,还融入了一些邓丽君的甜美唱腔,因此很快遭到了官方的禁令。因为在那个又红又专遗风尚存的时代,李谷一演唱技巧中的西方成份,很容易就让人将其和腐朽堕落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到一起。1983年,随着李谷一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此曲,《乡恋》也终于正式被官方解禁。这首歌曲在春晚舞台的蹿红,同时预示了当时中国人民更想从音乐之中找到慰藉的审美意愿。

李谷一的《乡恋》一夜红遍全国,一时无两,这也从此成为改革开放在声乐上的一种标志,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要求民主地位的心理。从此以后,有大批的港台歌星登上春晚舞台,他们也毫无疑问成为每一届春晚的高光演员。这些大陆之外的杰出艺人代表,表达祖国繁荣富强美好祝愿和对于中华一心的强烈期盼,这也表明了大众审美品位的提高和“和谐”、“美好”、“团结”、“稳定”的民族文化内核的新时期的发扬与唱响。而传统的民族演唱方式与歌曲也逐渐突破“千人一嗓”、毫无新意与生气的尴尬局面,产能够表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喜庆、团圆、祝福主题的春晚原创歌曲。如《好日子》、《家和万事兴》、《万事如意》等,历来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中国人最看中的是春节“合家团圆”这一核心情感诉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人伦之情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在强烈的“团圆”观念的映衬下,春节晚会歌曲以其真诚贴近的创作风格、朗朗上口的亲切旋律以其借助巨大的收视覆盖面的传播优势,可以一夜间将全球华人最大限度地聚合在一起,达到“天涯共此时,华人共团聚”的情感共鸣。正是由于春晚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所以在这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统一,这些歌曲也很好地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传达与观众民族自信心凝聚和“中国梦”的腾飞等文化心理的融合。

在春节晚会举办的这三十多年中,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生着改变。春晚歌曲在运用这个欢乐的平台讲述它酝酿了整整一年的故事,从国际风云道国内重大事件,从国际话语到老百姓的街头巷议,都是歌曲的重要素材。《常回家看看》、《吉祥三宝》、《越来越好》等经典歌曲以其“接地气儿”的风格成为人们最难忘的记忆。另外,春晚歌曲把握时代脉搏、反映年度大事。如1998年我国经历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和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这无疑成为了1999年的春晚歌曲的主要话题,出现了《你是谁》等歌曲。2002年春晚,过去一年申奥的成功、世界杯小组的出线、中国入世等成为叙事的重要内容,诞生了《大家一起来》等作品。春晚的这种与时俱进性,在运用娱乐手段进行娱乐的同时,也能让观众重温一年之中激动人心,甚至是感人至深的场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节晚会歌曲的形式、内容、风格等无不体现着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变迁。回首这三十多年的春节歌曲,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审美观念的改变。春晚既蕴涵着传统文化的韵味,又体现着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春晚还彰显着它特定的审美文化观念。更重要的是,春晚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体现出了与时俱进性。

除夕是节日之夜、团聚之夜、欢乐之夜,人们不论身在何处,只要一听到《难忘今宵》,就会想起每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今宵为何而难忘?有亲情存在,有春晚相伴,有欢声笑语,有好歌盈耳。这首节奏舒缓、旋律悠扬的春晚主题曲成了春晚的象征、代名词。中国人历来就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为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民族情感和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传统节日是经过历史发展演变而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展现和浓缩,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人伦、重亲情的集中体现。春晚歌曲都包涵有丰富而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这就是春晚歌曲能够成就经典、永葆青春、散发恒久魅力的文化内核所在。

参考文献:

[1]郭镇之.从服务人民到召唤大众――透视春晚30年.现代传播.2012(10).

[2]赖黎捷;李林容.三十年“春晚”轨迹.传媒观察.2012(3).

上一篇:当前高校师德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