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教学多一点亮丽

时间:2022-07-11 01:30:58

让文言文教学多一点亮丽

摘 要:目前文言文教学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因此,文言文教学要由文与言的游离向文与言的和谐统一转变,由教者的满堂灌向师生的协作探究转变,由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向注重动态的语文涵咏转变。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自主学习;课堂生成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某些教学模式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从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因此,文言文教学要由文与言的游离向文与言的和谐统一转变,由教者的满堂灌向师生的协作探究转变,由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向注重动态的语文涵咏转变,克服文言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无趣无序等问题。

一、诵读导入情感解读

文言文教学应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审美愉悦神秘,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因为文言名篇中多有审美的因素在,这些因素,沉积千年,历久弥笃,它们正在散发着深沉的光彩,正在期待着更多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古诗文的诵读,首先需要一定的知识铺垫,如《岳阳楼记》。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应该结合作者的身世与处境,“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就一定是表现黑暗事物吗?就一定要昏沉沉的吗?“虎啸猿啼”就一定是恐惧的吗?“宋代范公在《过庭录》中关于《岳阳楼记》写作背景介绍说:“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这才是作者心情沉重的原因。其次,赏读的过程应该是先走入作者,再进行文本的多元解读,解读《岳阳楼记》时,先让学生体会在这种处境下的心境,引导学生在不经意间走入情景,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分析文本是如何表现这种悲凉之情的。第三,课堂教学注重情景再现,以故事激活思维。第二课《狼》“用狼或者是屠户的口吻,来给大家复述这则故事。“这个环节很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同时要注意画面的搭配,不要让学生的想象定位,束缚了他们多元的思维,也容易与文本脱离。但是两节课读后的点评恰到好处,将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对学生的深入诵读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鉴赏中美感的融会

要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熠熠生辉的千古篇章。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要注重文言文的整体美

对于初中学生朱说,传统教学中的基础铺垫是重要的,但这并不代表着将文本肢解,教师的一问一答,又将课堂回归到传统教学中来。“‘锦麟游泳’应该做什么样的解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是一个示例,这种释疑的方法就很好,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而示范课《狼》中,“首先是四组多意词。先给大家一点时间,把其中蓝色的字的解释写在笔记本上。第一组是“敌”,第二组是“前”,第三组是“意”,最后一组是“止”。把它们的解释写下来,然后请大家来回答。”这样的环节枯燥、无味,全文中只有这4个词值得探究吗?为何要将学生的思维固定起来?对于语言应该以鉴赏为主,而且鉴赏尤其需要教师的示范,需要一个鉴赏方法的引导。应该让学生在方法指导下自主地对文章进行探究,生成新的知识与问题。把握语言的音、形、义。先通过赏析词语进一步体味文本,再通过背诵将词语还原到在文本之中,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轮回,文言之“言”的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才会让学生确有所得。

(二)应注重文言文的形式美

文言文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的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历代的诗词歌赋,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把准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那才是真正抓住了文言文教学的个中三昧。

(三)进入人物美的长廊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而哀,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尤其是历史散文中,多有这样的人物形象。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秦王的形象,就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对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在这种分析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是自主的,学生的审美活动是不受拘束的,因而也是生动的、有趣的。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绝不是搬运工。

三、重视课堂生成

在古诗文的课堂中,课堂的生成是非常重要的。《钱塘湖春行》中的对比阅读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学生对这句诗的体味就极具价值。古诗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来,就是通过感受走入文本,然后还要让他们走出来,就是通过对文本的赏析,生成更多的问题,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自主探究。

(一)注意情感的生成

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美的陶冶。当然,这种美依靠的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主动阅读。朱光潜认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走进作品,与作者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这些情感的生成,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二)感悟思想的光华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我们的学生,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中,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语文教学思想中,不论是持“工具说”,还是持“人文说”,其思想教育的责任是不容回避的。而且,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决不会拒绝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精品文化的载体,入选教材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化瑰宝。要让文言文教学焕发青春,焕发光彩,要让文言文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除了要认真掌握各种知识外,更重要的一点还是用情感和审美让文言文课堂亮丽起来。让我们通过文言文的文学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骑着冰箱去旅行 下一篇:“盛筵”难再 再会“雅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