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体态语,习作不太“窘”

时间:2022-07-11 01:22:36

【摘要】当前习作教学多以单一的讲授为主,或过多依赖范文,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使得习作指导存在课堂太沉寂,语言素材积累迁移不够,甚至虚假作文大行其道的问题;而妙用具有直观性、示范性、及时性的体态语则能巧妙化解这些“窘境”,能扎实学生习作基本功,提高指导实效。

【关键词】体态语;沉寂;难言;真实;写作

体态语言,也称非语言交际,它涉及到人的面部表情以及人们在交流中用来表示他们的感情的手势,它是除语言符号系统外,人们用以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媒介。美国人类学者博厄斯等人指出,人的体态运动实际是一些能够加以揭示的密码,诸如表情、眼神、手势、位置、距离等都能惟妙惟肖地“传情达意”,不管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它都能传递一定的信息。这对小学高段习作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体态语可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提供示范,积累素材,调节课堂节奏的一把钥匙。

新课标要求,作文要写得“具体生动”。反观我们的习作指导课,似乎习惯于给学生范文,分析范文,甚至让学生背范文;或者重技巧训练,然而因教师指导语言的苍白,我们的习作指导课常遭遇这样的尴尬:课堂陷入沉寂,关键处难言,素材虚假。再追问,现在的作文指导课缺什么?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序列性的指导,缺乏能熔铸指导、观察、写作为一炉的写作实践。为此,我将从体态语言所得到的启发迁移到习作指导中,注意在太“窘”时植入形体态语,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本文以五年级的作文教学为例。

一、在沉寂时植入体态语,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自我控制力还不强,处在易变情境中,40分钟的课,走神分心屡见不鲜,教师如果只通过讲授进行习作指导,学生易疲劳,课堂容易沉寂、“卡课”。此时,教师如能敏锐察觉学生情绪及肢体的变化,及时运用体态语,通过有意的体态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新关注点;通过恰当的体态示范让学生的写有形可依,丰富课堂节奏,活跃习作细胞。

例如,我在指导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父母之爱”该主题的习作时,我例举大量的亲人间相互关爱的实例,想以此启发孩子“这就是父母之爱”,但学生却不买账,只是应付回答老师的“说说生活中你的父母亲对你做了哪些事”“能把事件说详细吗”,课堂陷入沉寂。此时,我及时调整策略,请来“体态语”,植入课堂。首先,我通过突然静止的形体动作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自编自导一串有关母亲给我送来“热汤”的手部动作(分解为:推、探、问、走、放、吹、舀)与神态示范(摇头、微笑),然后将这些动作词语神态词分别写在黑板上,最后指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联成一段话;其次,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编自导自演,写细关键情节,瞬间,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一堂本已沉寂的课堂,因中断策略(注意策略)与关键情节的体态示范,课堂节奏变得明快了起来,“具体生动”的习作要求也就分层实现了,“易于动笔”的目标训练就达到了。

二、在难言时植入体态语,积累表达素材

1.突破“用词”难言。

古人创作对用字的要求高,“推敲”美谈,不甚枚举。新课标更是明确提出了语用要求。好作文,固然可以朴素,但小学作文,还要承担词汇的积累运用责任。从学生实际看,积累和准确用词时常是两码事;作文关键处,常要用到各类高频词,此时学生却陷入“难言”之苦,依照管建刚老师的总结,有许多词汇“表达病”。教学中,教师除了用名家范例来进行准确用词的指导外,可尝试以下方法:(1)整理高频词,以周为单位计划一学期将升级的高频词系列,做到心中有数;(2)阅读或习作课,将该类字词的用法情况用查字典、体态语等方法来理解或展示理解;(3)围绕高频词进行故事想象或造句,赋予高频词语境意义;(4)指导学生建“习作高频词库”。

习作中,“看”是高频词,但无论哪种“看”都用“看”就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将这类词汇进行形象示范,或捕捉学生的头部行为,及时引导观察与训练。例如,将学生无意间往窗外看这动作就可变为瞄、瞟、瞥等字词的积累运用,将睁大眼睛看可具体为瞪,等等;教师在体态语示范时有意将瞪动作放慢,相机让学生依据这个情景来写一个小片段,用好这个字词,达到“看”系列高频字词在语境中理解、积累与运用的目标。一学期下来,教师可以预设一定数量的高频字词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进行体态示范与引导速写运用训练,这能显著提高语用的实效,久而久之,学生的用词水平就会逐渐提高,难言之苦自会渐渐消失。

2.突破“用材”难言。

当教师苦口婆心地要求写作中要有细致观察生活的影子,学生却因缺少对典型生活的积累,无法建构鲜活的生活具象,一堂习作课大多数时间都在那绞尽脑汁的想素材,一提笔就是老掉牙的“公交车让座”“捐款”“马路捡钱”等故事,再观学生习作体态――痛苦无奈,乐于表达的习作目标也就无从实现。此时教师若能与学生一起用近似表演的方式再现某个典型场景的细节,让孩子明白平凡的生活里这值得观察,需要详写,具体,并逐步引导孩子们去多角度观察,将重要事件以慢动作化,去调动所积累的词汇,那“内容具体”的课标要求自然就得到了落实。

三、在虚假时植入体态语,引导真实作文

课标对五年级习作提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这些要求,就可通过妙用体态语得以实现。在习作指导课上,由于体态语是对生活精彩片断的剪辑、再现、突出,此时,不仅被师生体态化的细节(片断)可以直接成为学生习作的观察与突出对象,连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期间的心灵体验本身就是最精彩的资源,这种融合了写作实践与指导的体态课堂可谓一“体”多得。

例如,我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指导课上,我就引导学生将那静态漫画想象还原为生活片段,学生调动自己的体态语进行复述,尤其引导学生对关键细节进行观察与叙述、描写;我还要求同学们将师生间的指导过程记录成事件,让学生去感悟写作或者生活的体验,“原来,道理要有事情的根据”“其实,漫画也是需要想象的,道理与事情的关系真紧密”等有关习作的感悟油然而生。如此写作,将精彩生活的瞬间引入习作课,为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习作教学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总之,适时适机发挥体态语在习作教学的正效应,习作内容会存在雷同的现象,但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习作基本功(观察习惯、具体写作)更扎实了,习作教学针对性实效性更强了,避免在形而上的习作方法指导中陷得更深。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创设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