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烦恼:别人行,为什么你不行?

时间:2022-07-11 08:50:26

妈妈的烦恼:别人行,为什么你不行?

小凡的苦恼:别人那么好,让别人做你们的儿子吧!

小凡是海口市九中初二年级的学生,谈起父母,小凡一肚子的苦水,“打我记事起,爸妈就不断拿别人跟我比。小时候最爱拿我跟表哥比,表哥去学绘画,我也得去;表哥去学少儿英语了,我也得去。结果,表哥画画得奖了,我没得,表哥英语比赛拿一等奖,我只得个安慰奖,爸妈那个心里不平衡呀,天天在我面前念叨‘怎么都一样去学,一样的老师教,人家能得奖你就不能?’后来,上学了,就更有得比了,尤其是每次开完家长会后,没完没了地说这个同学好,那个同学好。其实,我也很努力的,比如这学期期中考的时候,我从以前的第15名,升到了第10名,好歹咱也算进了前10强,高高兴兴回家准备邀赏的,谁知道,爸妈只吝啬地说一句‘还行’,接下来就问第一名多少分第二名多少分呀,然后又开始没完没了地比了,挨了半天训,搞得我什么好心情都被糟蹋光了。真是忍无可忍啊,既然别人都这么好,为什么不让别人做你们儿子!”

妈妈:你不行,是因为努力还不够

谈起小凡,凡妈妈也特别激动:“我们做父母的,舍不吃舍不穿,为的什么?可小凡从小就不争气,小时候吧,什么都比他表哥差一截。上学了,成绩一直中不溜湫,读了这么多年书,就上回考进了班上前10名,可成绩跟人家第一名的比起来,总分差了70多分,要知道高考的时候1分都可能名落孙山,何况70多分,都不知道落到哪座山去了?他还一副自满的样子,抱怨我们老拿他跟别人比,你说我们能不生气吗?”坐在一旁的凡爸爸也忍不住插嘴了:“我们并没拿那些伟人来和他比,因为太不现实。我们只是和他身边的人,和我们都一样的普通人来对比,大家都是头脑健全的人,如果他不行,那我认为是他努力得还不够!”

“知心姐姐”:孩子,你是最棒的!

其实,在采访中,像小凡家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孩子反感爸妈老拿自己跟别人比,爸妈总觉得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好,闹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敌对情绪非常严重。前不久,国内知名青少年专家、中国少儿出版社副总编辑“知心姐姐”卢勤来琼讲课,记者就这一问题请教了她。卢勤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在美国留学的少年告诉我,在美国中学的篮球比赛上,中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九个,中国的妈妈抱怨孩子‘为什么最后一个球没进?’美国孩子十个球只进了一个,美国的妈妈使劲鼓掌‘孩子,你真棒!’一旁的中国孩子笑美国妈妈有毛病,美国妈妈骄傲地反驳‘进一个球,就比没进球的孩子强!’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中国孩子做得再好,中国妈妈都不满意。其实,家长的这种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第一,对家长树立的榜样,孩子从心里是不服气的,也就不会接受。第二,会使孩子永远有够不着的感觉,因为不断有新的榜样会出现在面前。如果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分期望,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家长就会对孩子否定,进而发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于是,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会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谈到这里,卢勤举了一个自己成长中的例子:“我小时候有两大爱好,一是画画,5岁时画了一只大公鸡,我母亲说‘太好了!我早就说过,你画的公鸡比我养的还漂亮!’于是,我更爱画了,黑板报从一年级画到高三,到农村插队给农民办报,后来就办了《中国少年报》;二是爱跳舞,五年级那年北京市舞蹈学校来招收小演员就有我一个。结果不幸的事发生了:当我穿着小裤衩、背心,手背后、脚站直后,有个老师从我身边走过,瞟了我一眼说‘哼,腿都不直还跳舞呢!’从此之后,我一跳舞就想起那话,后来就不敢再跳了,再后来干脆不跳了。所以我对父母说,孩子从小生长在‘你不行’的环境中,慢慢地会把‘你不行’内化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其实对孩子来说,有没有天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兴趣和自信。别瞧人家,大胆为孩子喝彩,相信你的孩子会创造奇迹!”

小贴士

“知心姐姐”给爸爸妈妈的5句忠告――

成长比成功重要;

经历比名次重要;

付出比给予重要;

对话比对抗重要;

激励比指责重要。

上一篇:中华食文化的美学品格 下一篇:中和镇上寻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