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之变下一代操作方式之争初见端倪

时间:2022-07-11 07:21:09

操控之变下一代操作方式之争初见端倪

从人类文明诞生起,虽然我们一直利用双手改变着世界,但诸如用意念控制他人的催眠术一直被视为异常神奇的东西。两年前,一部《阿凡达》更是将意念控制融入科技、从而控制人造的阿凡达的情景更令我们感到震撼。事实上,意念控制并非导演卡梅隆的臆造,早在2009年的CES上,我们便看到了一款由脑波控制的玩具——MindFlex。这款改变了“用手”的创新玩具更是被《时代》杂志评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100款玩具之一,而这样的设计,或许就在不久之后就能真实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从最伟大的玩具谈起

MindFlex的概念虽然非常出色,但在众多工业设计师眼中,仅控制一个小球穿越各种障碍的意念控制还显得过于粗浅。其实“意念”操控物体是利用设备侦测人体的生物电,比如眼睛开闭会产生5~6mV的电压,而思考问题时大脑会产生0.2~1mV的电压,同样,脑部在不同意识之下同样会发出不同频率的脑电波,设计师只需对不同的脑波分别找到对应关系,便可实现意念控制。

就在推出MindFlex不久后,拥有该技术的Neurosky公司与国内的游戏公司蓝港在线合作,在《佣兵天下》中运用脑波技术。虽然植入这项技术,炒作的噱头远大于实际体验效果,其实现的原理是利用一款脑电波耳机Mindset让玩家与游戏有着一定的互动,与我们早已习惯的键盘、鼠标控制所达到的流畅度还相去甚远,还谈不上完全解放双手的程度。不过就在不久前,我们在另一款Neurosky与与海尔合作推出的全球首款脑波电视上看到了该技术走向成熟的趋势。它同样利用一款名为 Mindreader的脑波监测耳机替代了遥控器,并尝试植入一些采用脑波制、操控相对简单的休闲游戏。由于摇控器的操作相对简单,能够实现较为准确的控制。《阿凡达》中所展现的实际上是一种叫做脑机接口的技术(Brain-Computer Interface,简称BCI),是指在人脑与电脑等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直接的连接通路,目前医疗上已有相关应用。

这款在操控方式上完全发生改变的海尔电脑,或将成为继Google TV之后,在操控上的又一大进步,虽然用于操控的设备仍显简陋,但我们已经完全能够感受到这项技术的无限前景。它为游戏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将让我们的移动计算终端抛开“不需要”的操控部分,变得更小。如果想得更深远一些,或许它能够为人体植入电子产品带来可能,包含屏幕,我们都能完全舍弃。

反击,WINDOWS 8的视线操控

事实上,脑波控制并非未来选项的惟一。就在CES 2012之上,一家名为Tobii Technology的瑞典开发商为我们带来新意。它公布的新技术名为“视线输入技术”,即能实现移动视线便可向终端输入信息的全新操控方式。据称,该技术已经用于面向残疾人士的辅助设备和部分产业设备中。Tobii Technology在CES上首次亮相真正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是,它将视线输入装置“Eye Tracker”嵌入到了一款预装了Windows 8测试版的联想 ThinkPad笔记本电脑之上,通过视线和简单的点击,来操作瓦片式(Tile)的“Metro UI”界面。在我们的操作中,通常有将光标或文件移动至另一个较远位置的操作,用视线无疑更加方便;而打开文件,仅需要我们凝视想打开的“瓦片”就能完成,甚至不需要转头的动作。相对其他操作系统,较大的“瓦片”无疑更适合视线操作,微软Windows 8尚未,无疑已拥有了先手。

如果将时光倒转回十年前,其实最早在电脑上推广触控的是微软的Tablet PC平板,而非苹果的iPad平板,然而,真正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产品却是应用了多点触控的iPhone与iPad,也又难怪比尔﹒盖茨每次在与乔布斯共同出现在公共场合时,都对后者耿耿于怀。利用革命性的视线操控无疑又将是微软再次吹响的反击号角,但这一次能成功吗?似乎还得看微软在未来的整合能力与这项新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定。毕竟微软已经越来越重视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从微软硬件外设率先采用了触控操作方式就可看出——不管是Acr Touch、还是Touch Mouse,均是市面上拥有最佳触感与最多手势操控的产品。早在《新潮电子》2011年10月刊中我们就曾一窥微软在触控研究的深厚实力,Touch Mouse的5款原型机FTIR Mouse、Orb Mouse、Cap Mouse、Side Mouse与Arty Mouse如果推向市场,无一不是极具创新的出色产品,但微软仅选择了一个最可能被市场接受的方案——多点触控。

比苹果更苹果

谈及触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12年将会迸发出更多的惊喜。虽然触控并非全新技术,但多年来的积淀与各个厂商的厚积薄发,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对于触控,苹果、谷歌与微软三大操作系统的厂商均有涉足,但苹果的封闭式产业链在软硬结合上做得是最好的,所以,其他厂商只能在创新上大做文章。

在年初之时,谷歌就在新的App设计指引中建议取消实体目录按键,将其转入虚拟按键区,并希望开发者在软件设计中舍弃目录键,为“无键化”设计辅平道路。在才的装载了Android 4.0的三星Galaxy Nexus上,厂商将 Android Honeycomb 中没有目录键的设计和顶部 / 底部工具栏的设计引入,并将目录中的功能整合至工具栏内。基于这一改变,或许我们不久之后就能看到无键化的智能手机推出了。

其实,苹果也有与谷歌类似的想法。乔布斯生前曾经说过,要在下一代iPhone中取消惟一的Home键,可惜直到iPhone 4S也没有实现;在苹果才的新iPad上,我们也未看到触控技术有任何改变,或许苹果还在酝酿下一次的操控革命,或许还在“吃老本”尚未意识到威胁已经临近。

如果谷歌想的是从模仿苹果,到超越苹果,那么微软思考的则是走出全新的道路。这一思路无疑迎合众多硬件厂商的思路,以至于Windows 8的在今年下半年的如此值得期待。其实从Windows 7开始,微软就开始实施最多达到10点的多点触控,仅是受限于硬件设备的支持力度,应用得最多的仍是2点触控。有理由相信,随着外在环境的转变,加上长达3年的积淀,Windows 8在触控操作上会为我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为此,微软改变了多年以来承袭的Logo,使之更像一扇窗户。同样Windows 8之上“Metro UI”界面的“瓦片”,不也像一扇扇涵待打开的窗户吗?虽然我们仅看到了尚不成熟的Windows 8用户体验版,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全新的视窗软件带来的“快速、流畅与活力”(其实,这句话是出自于微软体验部负责人朱莉.拉尔森.格林之口,在试用过体验版的笔者看来,这三个词无疑是极为恰当的)。如果说苹果是由“用户体验”取胜,如今我们也可以看到微软将“用户体验”也提升到一个无比重视的地位上。而且微软的聪明之处在于,并没有将全新的界面强加于用户身上,只需按一个切换键,MetroUI就可切换回传统的Windows UI。正因为这种温和的市场策略,微软甚至豪气地宣称:任何形状的个人电脑都将换成“Metro”。

平板新生,强制反馈触控技术

当下的平板电脑的虚拟键盘,或许就是它无法替代拥有实体键盘进行办公操作的最大软肋,或许也是阻碍平板电脑进一步发展的“天花板”。对于用户而言,仅仅是按上去机器会“震”一下的反馈,远远难以满足快速流畅输入文字的需求。这个问题或许就将在2012年得到解决。据研究强制反馈触控技术技术的Senseg公司透露:该技术可以电脑屏幕上覆盖一层以静电为主的系统,从而可仿真出不同的粗糙度和阻力,产生材质的错觉,使用者甚至无需观看屏幕就可以轻松操作。而这一技术不仅可模仿出接近真实的虚拟键盘,而且可以在游戏中大大提升游戏的体验感。按Senseg的研发进程来看,这一技术极有可能在2012年底,或CES 2013上看到工程样机,而在2013年底普及到产品之上。

操控之变,才是产品形态变化的内在动力

虽然我们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在2012年将为我们带来新意的操控方式的变化,但实际上,均是为了我们想与读者分享的话题打下辅势。无论是微软的强势改变,还是苹果、谷歌的韬光养晦,均是为下一代产品的话语权之争埋下伏笔。无论是平板电脑,还是最近诞生的超极本,均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无论是可拆分键盘的超极本,还是当下的Pad式平板,在满足消费者的应用需求上均未达到完美的地步,可改进的地方还有太多。在英特尔推出超极本之前,就向普通消费者征求过对产品形态的意见,对于英特尔而言,这并非是一场简单地宣传活动,更多地是在产品形态的变化上获得更多的灵感,毕竟从笔记本电脑演化为超极本,除了轻薄一些外,在形态上已有太长时间没有发生过形态上的变化了。刚才我们谈到过的创新操作方式,才是平板电脑与超极本形变的最大动力,如果没有这一环节的存在,仅由消费者需求带动产品变化,不仅是盲目的,而且也难以实现。

曾经有设计师说过,消费者是盲目的。其真实的意思其实是消费者的需求过于多样化,而产业链顶端的厂商便如同艺术家一般,将这些如同散碎粘土般的意见粘合为一个完整的“雕像”。所以,他们才会如此看重这些创新的操控技术,因为这些潮流(技术)或将使得“雕像”成形的粘合剂。而谁将新操控技术玩得顺溜,谁就将主导未来产品的形态与应用方式。所以,整个2012年操控之变的主线将是:消费需求——操控变化——产品形变。

写到最后

就在前不久,华硕了一款内建Kinect的笔记本电脑,虽然它并非平板,也非Ultrabook,但从技术角度来看移植其上也并无不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是终端厂商首次寻求“软硬结合”的新尝试,不求能做到如同苹果自身生态链那般紧密,如果能够将新技术在Windows 8面市前以成熟的姿态推向市场,那么这些非苹果厂商将足以抗衡苹果,成为自己的救世主。

上一篇:你我的云 第4期 下一篇:Windows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