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诊断

时间:2022-07-11 01:39:06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诊断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7-2626-02 中图分类号:R81 文献标识码:B

用CT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临床及时采取治疗方案,避免关节功能的损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1998年3月~2006年7月临床与放射科拟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29例,年龄17~58岁,平均37.5岁,其中男24例,女5例。单侧发病26例,双侧发病3例,病程47天~15年。临床症状主要有髋痛、大腿痛、跛行,髋关节内旋外展疼痛性活动受限,“4”字征阳性等。就诊前10例有外伤史,4例股骨颈骨折(均为关节囊内骨折),2例髋关节脱位,另4例无骨折和脱位,仅为髋部软组织扭伤;2例为长期使用激素者;1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有长期饮酒史;12例病因不明。

1.2 扫描方法:使用SHIMADZU SCT-4500T机,常规行双侧髋关节横断扫描,层厚5 mm,层距5 mm,部分病例使用2 mm层厚加扫患侧髋关节高分辨薄层靶扫描。摄片时分别用骨窗及软组织窗观察,骨窗窗宽1 500~2 000 HU,窗位200~450 HU;软组织窗宽350~400 HU,窗位30~70 HU。

2 结果

2.1 26例股骨头受累,排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例。单侧股骨头受累23例,约占80%;双侧股骨头受累3例,占10%。所有病例均有X线平片对照,平片漏误诊7例,占24% 。38例中,X线平片12例能确定诊断,CT36例确定诊断。X线平片仅能显示修复期,不能显示坏死期;CT能够发现股骨头内早期硬化,以及骨小梁细微骨折和病灶大小、位置、边界结构和软组织情况。

2.2 正常髋关节的CT表现:股骨头呈圆形,轮廓光滑,中央可见呈星芒状向周围放射分布的骨小梁,称之为“星状征”。骨性关节面光整连续,除正常圆韧带窝外,关节面应无塌陷增生,皮质下可见宽约5 mm新月形的低密度带,双侧髋关节间隙清晰对称。

2.3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1)股骨头“星芒状”骨小梁结构增粗、变形、呈现拥挤、融合甚至消失,头部密度不均匀,松质骨扇状或弥漫性硬化占100%;(2)囊性变和骨质疏松。囊变区大多边界清楚、锐利并有周边硬化环包绕,约占60%(3)部分囊变区内可见游离斑片状小死骨占100%;(4)软骨下骨折致骨性关节面凹凸不整,皮质塌陷断裂。约占45%;(5)股骨头变扁、变形、碎裂约占40%;(6)关节承重部位刺状骨赘形成。占30%;(7)病侧臀部肌群萎缩。本组中除2例合并创伤性关节炎外,均未见关节间隙狭窄和髋臼异常骨质改变。

3 讨论

3.1 病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一方面可能与外伤感染、先天畸形、内分泌障碍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髋关节本身的解剖特点和功能有关。髋关节为人体承重的大关节,活动度大,股骨头的血供多来源于关节动脉的终末血管,侧枝循环少,而且上述血管大多数在关节囊内,任何原因所致的血供障碍均可影响股骨头的营养,使其发生变性坏死,而关节软骨因有滑液的营养,一般不出现坏死改变,所以该病可长期不影响关节间隙。

3.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理改变:尽管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其病理改变是一致的。骨髓有三种细胞(造血干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当这些细胞缺血时,造血细胞在缺血后6~12小时死亡,骨细胞在缺血后12~48小时死亡,脂肪细胞在缺血后2~5天死亡。因此病理分为三期:(1)坏死期(以骨细胞坏死为特征);(2)修复期(以血管、骨再生、骨小梁吸收为特征);(3)愈合期。

3.3 CT扫描的优点:(1)无重叠观察股骨头前部情况(坏死常见部位),显示常规X线片不能检出的病变,观察死骨大小及小的囊变区。(2)可早期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对临床及时采取治疗方案,避免关节功能的损害。(3)可随访治疗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但X线片仍然是诊断和分期的常规手段。

3.4 鉴别诊断要点(1)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前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且不规则。(2)髋关节结核:髋臼缘及股骨颈骨质被侵蚀破坏,破坏严重愈合后可骨性强直。(3)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双侧关节间隙狭窄伴滑膜增厚。

收稿日期:2007-04-24修回日期:2007-05-10

上一篇: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的手术... 下一篇:妊娠合并重症肝病分娩抢救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