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检测在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时间:2022-07-11 01:12:55

类风湿因子检测在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联合多种自身抗体检测在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儿50例(观察组),非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患儿50例(对照组),均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RF;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双股DNA抗体。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检测阳性例数。结果:观察组50例患儿,抗核抗体阳性31例(62%)、抗双股DNA抗体阳性35例(70%)、抗Sm抗体阳性36例(72%)、抗RNP抗体阳性38例(76%)、RF阳性29例(58%);对照组50例患儿,抗核抗体阳性3例(6%)、抗双股DNA抗体阳性4例(8%)、抗Sm抗体阳性1例(2%)、抗RNP抗体阳性0例、RF阳性1例(2%)。5种检验指标中,抗RNP抗体阳性例数最多,RF阳性例数最少,两组检测结果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类风湿因子联合多种自身抗体检测,弥补了单纯类风湿因子检测的不足。提高了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检出率及检测特异性,为其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类风湿因子检测 多种自身抗体检测 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 早期诊断

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是儿童常见结缔组织疾病之一,目前原因尚不明确,主要特征是慢性关节滑膜炎,同时伴有关节、肝、淋巴结等全身多系统的受累[1]。JRA发病2年便可对骨关节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该病早期诊治对病情的改善及预后有重要作用。现阶段对JIA的诊断缺乏有效指标。2007年5月~2012年5月收治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儿50例与非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患儿50例,对两组类风湿因子(RF)以及血清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双股DNA抗体进行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12年5月收治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儿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2.6±0.7岁。均符合国际通用的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有全身多关节疼痛或肿胀,四肢活动受限,部分患儿关节明显增粗及变形。大部分患儿具有持续性不规则发热现象,少部分患儿出现皮疹及红斑,偶有患儿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选取非类风湿关节炎结缔组织病患儿50例(对照组),其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比,具有可比性。

检测方法:抽取两组患儿空腹静脉血,将血清分离,保存在-30℃的环境中。采用ELISA检测其抗核抗体、抗双股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RF。

统计学处理: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观察组50例患儿,抗核抗体阳性31例(62%)、抗双股DNA抗体阳性35例(70%)、抗Sm抗体阳性36例(72%)、抗RNP抗体阳性38例(76%)、RF阳性29例(58%);对照组50例患儿,抗核抗体阳性3例(6%)、抗双股DNA抗体阳性4例(8%)、抗Sm抗体阳性1例(2%)、抗RNP抗体阳性0例(0%)、RF阳性1例(2%)。5种检验指标中,抗RNP抗体阳性例数最多,RF阳性例数最少,两组检测结果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检测结果对比,见表1。

讨 论

JRA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临床症状较多、诊断困难、病久可致关节畸形等,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障碍[2]。相关研究显示,JRA早期关节滑膜炎的炎症是可逆的,及时给予药物治疗,不仅对病情的控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降低骨关节的破坏程度及改善预后[3]。由于RF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特异性却较低,其阳性除了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外,在正常人及其他疾病中也可见,对JRA诊断敏感性仅5%~8%[4]。本次研究表明,通过对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儿采用类风湿因子联合多种自身抗体检测,包括血清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抗双股DNA抗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核抗体是广泛存在的各种细胞核成分的抗体,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等。抗Sm抗体是诊断SLE的特异性抗体,在所有SLE患者中,抗Sm阳性率约30%,所以其呈现阴性时并不能排除SLE,需要联合其他检测方能诊断。抗RNP抗体属于抗核抗体,通常见于红斑狼疮患者(35%~45%)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95%~100%)。抗双股DNA抗体对风湿性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可检出阳性,但对SLE的诊断阳性率较高,约>90%,常见于狼疮性肾炎。本组研究结果显示,5种检验指标中,抗RNP抗体的阳性例数最多,RF的阳性例数最少,观察组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类风湿因子联合多种自身抗体检测,弥补了单纯类风湿因子检测的不足。提高了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检出率及检测特异性,为其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孔林河,彭韶.隐匿型类风湿因子-IgM、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联合检测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9):680-681.

上一篇:表现为心绞痛的急性出血性胰腺炎1例报告 下一篇:高血压脑出血锥颅术后引流管观察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