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社会手段来提升居民主观幸福度ばв玫氖抵ぱ芯

时间:2022-07-10 09:47:27

运用社会手段来提升居民主观幸福度ばв玫氖抵ぱ芯

[摘要]我国农村等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以社会手段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地增强居民的幸福度,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文章以辽宁省锦州市长兴店镇各村为调研对象,通过分析社会手段在提升居民幸福度中的具体作用,进而找出一条改善新农村居民主观幸福度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居民;主观幸福度;社会手段;新途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073

1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11概念界定

111居民幸福度

幸福度是一个主观概念,所指是人类本身以整体的社会标准,为自己的生活状况水平所做出的整体评估,代表了个体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肯定程度,是主体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协调与自我达到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提高社会中个体的幸福度,不仅可以提高社会中个体对社会整体的认同感,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112社会干预效用模型

本次调研以常兴店镇杏叶村与其他村落相比较,旨在研究社会手段对于某地居民的主观幸福度的影响程度。运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幸福就是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特征的函数。有关幸福影响因素的研究就需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来探索幸福和个体所处环境因素、内部特质以及两者交互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分别从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情况等在内的人口特征因素,工作或失业因素,收入因素,休闲因素等社会关系因素,以及宏观上的文化背景因素,民主政治环境因素等方面探讨与主观幸福的联系。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选取了北镇市常兴店地区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共分发问卷566份,有效回收563份,有效回收率9946%。

(2)访谈调查法:随机采访居民进行访谈记录。

(3)SPSS统计分析法: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报告。

2常兴店镇居民幸福度问卷调查解析

21常兴店镇居民基本信息及生活现状

211常兴店镇居民收入来源

被调查的居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本地特色经济(葡萄产业)占总体调查居民的6716%。其次收入来源依靠种庄稼占总体的2537%。有448%的居民收入来自在常兴店做生意的收入。但是大多数居民收入没有来自子女赡养和政府补助,以及在常兴店上班的收入。这体现了常兴店地区居民收入的单一性,这种依靠单一收入来源的经济结构是不稳定的。

212常兴店镇居民生活基本情况

由图2可知,有8793%的村民参与了保险,其中5130%的村民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受访人数的一半以上,其次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以及其他保险的百分比分别为1739%、1391%、174%、174%、174%。由此观之,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1年已基本覆盖了全国农村居民,但农村居民对此项制度了解不深,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满意度较低。

被调查居民中,觉得不太幸福的居民占总体的1587%,觉得比较幸福的居民占总体的5714%,觉得很幸福的居民占总体的2698%。数据表明本地居民的生活幸福度属于中上等水平。

22居民问卷基本情况交互分析

从表1来看,杏叶村的收入来源除“本地特色经济产业”占到5200%以外,依靠“种庄稼”的比例为2080%,其他几种收入来源相差比例不是很大。住房条件的改善,间接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干预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医疗设施齐全程度数据显示,下观村卫生院中医疗设施不太齐全的比例为2037%,比较齐全的比例为5926%,很齐全的比例为1111%。通过对比发现,下观村卫生院的总体医疗设施的齐全度明显优于光明村,和杏叶村相比稍有差距。村卫生院的医疗设施齐全度关系到全村的居民健康保障,因此卫生院的医疗设施齐全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3居民问卷幸福度与相关因子交互分析

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幸福度调查中杏叶村“比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别为500%和390%,均高于全镇同种情况的比例。下观村幸福度“比较幸福”的比例为571%,高出全镇同种情况76%。

教育设施很完善数据显示,常兴村教育设施很完善中“很符合”的比例占到总体的597%,明显高于全镇这一项的平均比例。杏叶村教育设施很完善中“很不符合”和“不太符合”的比例分别为54%和129%,都略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由此看出,杏叶村的教育设施完善度,整体情况好于光明村,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干预的作用有限。建议在进行社会干预的同时注意方式方法,并考虑到长远发展和后续措施。

数据显示,杏叶村对住处满意情况中“很符合”的比例为441%,居于五个村之首。光明村对住处满意情况中“很符合”的比例为291%,低于全镇平均水平103%。由此可见,由于杏叶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居民对住房的满意度相对来说较高,因此社会干预对于居民幸福度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也有一部分居民对自己的住房不是很满意,应当考虑到,社会干预在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状况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某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合理安排各种资金的分摊,努力缩小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3常兴店镇居民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通过上述SPSS的数据分析之后,我们明显地看出常兴店居民的问题所在,集中整理过后,总结问题如下。

31城乡分割局面尚未有明显改观

①城区规划和农村规划还未成为一体。尽管许多村镇编制了规划,但基本是一村一规划,各自为政,缺乏通盘考虑,整体效应无法体现。②新农村建设投入还不到位。国家财政对直接关乎农民生产生活的设施关注不够,亟待加大投入。③政府部门齐抓共建的机制尚未健全。当前,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能都在向农村转移,但管理农村远比管理城区艰难,导致目前的服务效果并不理想。

32基层对新农村建设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

①“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②“一刀切”。农村条件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不可能用同一个模式包打天下。③“只顾眼前”。在基层哪里简单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33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①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的意识不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农民“等、靠、要”的意识还根深蒂固。②农民主体新农村建设能力有限。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的参与能力。③农民主体相对缺失。目前农村大部分有能力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经商,农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4改善居民生活的对策和建议

41始终以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文化水平为基点

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全新载体。可以以村为单位广泛开展竞技比赛等活动,来增强农村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并与当地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村民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奠定一定的人文基础,从而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2重视并充分发挥社会手段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于农村而言,其发展机遇常由社会手段的介入而带来,所以在发展农村经济时,应适当考虑引入社会手段,利用其连环效应来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应加快建立以城带乡的反哺机制,实现城乡利益共享,从而使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财政的范围,逐步做到发展农村公共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

43依托本地优势,建立以特色经济产业为中心的促进增收机制

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村产业服务协会,大力推广农村新科技。加大整村扶贫开发力度,对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通过统一规划,实行易地搬迁、整体开发式扶贫。

参考文献:

[1]方纲,风笑天城乡居民主观幸福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8-73

[2]任国强,桂玉帅,刘刚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际的经验与国内的证据[J].经济问题探索,2012(7):23-32

[3]Diener ESub ELucas R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2(125):276-302

[4]Meier S,Stutzer,AIs volunteering rewarding in itself?[J].Economica,2008,75(297):39-59

上一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行政处罚证据的调查和收集方... 下一篇:尊重规则,才能免受规则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