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

时间:2022-07-10 07:33:14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

与《死亡诗社》一样,《放牛班的春天》也是教育主题片领域赫赫有名的经典之作。但是,如同所有这类影片一样,当它被打上“教育主题”的烙印,似乎就让人失去了新鲜感和兴趣,因为它们往往都不外乎一个主题—— 一位好教师改变一群学生。然而,教育的真谛往往就在于这个“改变”的过程之中。

“放牛班的春天”译得很巧妙,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单是读着都让人不禁漾出笑容,我看完影片仍然会想,为什么不叫“放羊班的春天”,于是忍不住去查阅了一下资料。原来,片名是直接用的台湾那边的译法,在台湾,“放牛班”的意思就是由被学校放弃管教的差生组成的班级,那里的学生脾气像牛一样倔,而这个班的班主任就被其他老师讥笑为在“放牛”,所以就被称作“放牛班”了。影片关注的对象正是这样一个普遍关注以外的边缘群体—— 问题学生。

在这所叫“池塘之底”的学校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学生,这里的孩子都是别的地方不接收的“恶魔”,违纪、抽烟、说谎、偷窃、伤人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冷酷无情的“铁血”校长,他施行“行动—反应”的铁律,一旦学生做出问题行为,教师必须立马作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就是条件反射式的强制禁止。这里更像一座监狱而非学校,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马修学监的到来而改变。

马修其貌不扬,秃顶的脑袋让他看起来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创造了奇迹。马修发现这群孩子虽然调皮,但是他们却都喜欢唱歌,他们通过歌唱表达心声并从中得到快乐。马修因势利导,他成立了合唱团,让每一位孩子都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最终,他用音乐拯救了一群问题少年,用爱的教育让一群“恶魔”变成了“天使”。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这部影片实际上反映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代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而主角马修学监则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

“行动—反应”模式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而马修学监虽然最终被解雇,却换来了孩子们从内心对他的爱与尊重,让放牛班的每个孩子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蜕变。

马修学监与校长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呢?我想,主要在于马修学监是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对学生进行心灵的矫正而非行为的管束。

以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孩子皮埃尔为例,从“天使面孔、魔鬼心灵”的问题少年到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的整个人生转变与马修学监有莫大的关联。他被强制送到这所特别的寄宿学校,而这里的学生大部分和他一样都是问题少年。孤独、偏激的学校生活让皮埃尔感到更加不舒服,他调皮捣蛋,经常因违反规定而被罚做清洁、关禁闭,但是他却天生有一副天籁般的嗓子,对马修老师来说,这匹千里马是难得的,所以尽管异常辛苦,他仍然用自己的大爱去感化这个少年。当皮埃尔误会马修与母亲在一起而闹别扭时,马修老师采取了故意漠视的态度,他取消了皮埃尔的独唱,让他意识到合唱团并非缺他不可,而每个人也不能只在乎自己。女爵视察学校时,马修对站在一旁以为自己只能当旁观者的皮埃尔做出独唱的指挥手势,时机恰好地让这个孩子学会了宽恕和感恩。皮埃尔的天籁之音响起,马修最终以音乐打开了皮埃尔的心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五大基本需求,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最高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也是皮埃尔改变的最大原因—— 马修老师帮助他找到了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了自我价值。可以说,完全是马修老师的慧眼识珠为皮埃尔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影片中“铁血”的哈森校长在某种意义上则代表了行为主义者的思维方式。

其实,看完整部影片,哈森校长的形象并没有看剧情梗概时那般令人恨之入骨,或者说,从本质上看,他也是爱学生的,只不过爱的方式不对。

当马修决定成立合唱团并去寻求校长同意时,哈森其实采取的是默许态度,他只不过无法相信这群问题学生能够具备合唱团的能力。所以当马修告诉他孩子们已经开始歌唱时,哈森尽管嘴上依然还在责骂马修先斩后奏、自作主张,但他已充满期待;在合唱团的歌声中,哈森站在校长办公室方正端庄的椅子上试飞纸飞机;被学生的足球砸中后,他竟然带领马修和数学老师加入了学生足球比赛……一切的改变都是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对于任何一所体制化的学校而言,没有领导的支持或默许,教师想要进行任何标新立异的做法都是寸步难行的,更何况马修的合唱团已经发展到了人尽皆知连女爵都慕名而来的地步。

因此,从影片中可以发现,在马修的合唱团实验中,哈森校长其实已经对自己“行动— 反应”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模式产生了动摇。事实告诉他行为主义这种把人等同于动物的方式是无效的,他开始站在校长办公室的窗前默默观看校园中的变化。

然而,校长的态度转变随着偷钱事件的到来而宣告结束,学校公款被盗,突然到来的灾难让他手足无措,他再次拿起“行动— 反应”的皮鞭。因为对行为主义者而言,惩罚是最快最有效的问题处理办法。他粗暴地对被怀疑者进行逼供,并把这名学生直接送进了监狱,结果,以暴制暴换来的只能是更强烈的反抗,影片最后这名学生回校报复把校舍付之一炬。

虽然马修学监最终被校长解聘,表面上看是行为主义战胜了人本主义,但是,影片最后的结局似乎也暗示了人本主义在深层意义上对行为主义的胜利。

该影片中,还体现了教育心理学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哈森校长之所以会采用异常粗暴的方式,是因为他不相信这些学生,他不相信问题学生具备与一般学生一样的内在学习发展动机。因此,他认为只有采取异常的外部强制性措施,才能保证让这些学生变得正常。而马修老师则是怀揣着一颗平等、尊重之心,用真诚的爱与每一位学生交流,他相信这些学生,相信他们没有问题,他们和每一个正常的孩子一样,只不过各有特色罢了,而老师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发现这些特色。

或许,皮革马利翁效应正好可以用来解释影片中人本主义对行为主义的胜利。特别是在皮埃尔和纵火者两名孩子身上对比十分鲜明:一个被马修老师发现是千里马,是音乐天才,因而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另一个被校长坚持认为是偷钱贼,是惯犯,因而最后真的变成了纵火犯。教师的期待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是这么巨大而可怕,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时刻警醒的。

如果说,《死亡诗社》是一曲进步主义教育反抗传统教育的悲歌,饱含着悲壮之感和灰色基调,那么,《放牛班的春天》就如同它充满正能量的名字一样,借影片中合唱团孩子们的天籁之音,歌颂了人本主义教育对行为主义教育的伟大胜利。传统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的争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的争论,是自1657年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产生开始,便贯穿于整个教育理论史发展的两大主题。因此,这两部电影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不可多得的宝贵学习资源。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一篇:浅谈工程监理的现状及改善措施 下一篇:如何改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