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 寓军于民

时间:2022-07-10 07:05:51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建立良好的军民关系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创新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实行军民融合发展,开创了团结和谐的军民关系新局面。

统筹兼顾富国强军兴中华

改革开放初期,在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时,军队主要是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局的思想,明确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相继爆发,国际形势风云剧变。面对国内国外出现的新特点,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必须随经济建设发展得到加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相互促进”的重要思想。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把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把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与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特定阶段联系起来,并赋予其手段和目标相统一的双重含义,则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风雨同舟真情大爱续篇章

战争时期,军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军队为人民”、“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永恒真理。和平时期,无数优秀英雄儿女,继承和弘扬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用真情大爱续写着新时期军民情谊山高海深的动人篇章。这些年来,军队积极参与抗击洪涝、台风、疫情和冰雪、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减少经济损失数百亿元。仅2003年,军队和武警部队全力支援地方抗击“非典”斗争,出动3.7万名官兵协助驻地控制疫情,组织防疫力量对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和疫情多发地区进行大面积消毒,18所军队医院精心救治“非典”病人420多名。来自各部队的1383名医护人员,在北京小汤山医院连续奋战50多天,精心救治“非典”患者680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武警官兵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武警8740部队参谋长率领的突击队,在震后迅速做出反应,不畏艰难、不怕困苦,成为第一支进入汶川县城的救灾部队。截至5月17日凌晨,全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抗震救灾兵力113084人,参加抗震救灾行动的军用直升机已经达到99架,医疗防疫队伍已有88支,他们争分夺秒挽救生命。全军80位将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哪里最危险,将军们就冲到哪里;哪里最困难,将军们就出现在哪里。地震使许多重灾区与外界的通讯、交通完全中断。某集团军军长许少勇少将,带领33名突击队员,采取水陆结合的方式,冒着被巨浪掀翻,滚石砸中,滑落悬崖的危险,率先徒步挺进震区汶川县映秀镇等地。他们用血肉身躯为灾区人民筑起了一道道生命通道。与此同时,在和平时期无硝烟的“战场”上,也涌现了一批批英雄人物和爱国拥军人士。他们的生动事迹,一次次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被驻河北沧州部队官兵誉为“子弟兵的好妈妈”的刘俊丽,在爱人去世、自己又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矢志不渝地开展拥军活动。作为全国第一条拥军客运专线的创立者,秦皇岛龙腾长客运输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石守岭从1998年5月起,共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先后开通了秦皇岛至上庄坨、温泉堡、昌黎、马坊甸4条双拥文明客运专线,免费运送军人20万人次,成为一条军民“连心线”等。大爱无声,大善无形。无数爱国拥军人物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关爱和不图名利、不计代价的付出,让子弟兵的心头充满了慰藉,让长城的根基坚如磐石。

相互促进合作共建获双赢

当前,军民在各个领域中的联系交往不断扩展。在政治思想上,军地双方相互依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学习。近几年,军地以国防教育与社会教育体系、双拥工作、重大活动相结合为抓手,充分发挥舆论宣传、思想教育、传统教育三大阵地的作用,采取军事夏令营、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课堂教学和升国旗、唱国歌、军事训练、体验军旅生活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促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国防法律、法规、国防义务等方面知识的教育活动,促使了双拥观念的不断更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高潮。在经济上,军地双方越来越兼顾经济建设的“棋局”和未来军事斗争的“战局”相统一的原则。军地双方正在逐步完善平战转换系统,力求在战时把国防经济潜力转化为国防经济实力,以及战后把多余的军事资源迅速返还于国民经济母体,真正做到节约资源,勤俭建军。在科技上,军地双方信息化程度和人才建设质量等方面的共建越来越广泛。军队充分发挥其自身建设对经济建设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凭借雄厚的国防科技实力和高精尖技术的优势,借鉴和吸收国外国防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功经验,强化了主导产业和核心部门的龙头作用,促进了国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了广泛领域的军工生产能力与民用生产能力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科学的构建了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军事防卫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与此同时,地方也积极配合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入开展科技拥军、智力拥军,大力支持部队科技练兵。一些地方科研单位及生产企业还积极配合部队武器装备现代化革新,帮助部队进行技术改造和科研攻关,实现了科技成果的相互转化。

齐抓共管双拥建设趋法治

“双拥”活动是建立良好军民关系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社会性,同亿万军民的实际利益密切相关。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开展双拥工作,增进了军队和人民的团结,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革命斗志,并使革命根据地得到有力的巩固和更大的发展,最后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开展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去双拥工作的开展,靠的是光荣传统的影响和深厚感情的维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将以感情驱动为主,转变为以法制规范为主。十多年来,国务院相继颁布《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伤残抚恤管理办法》、《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等,制定出台有关转业军官安置、军官配偶随军就业、维护军人及其亲属合法权益等多项政策制度。截止2004年,有60多万转业军官、700多万退役士兵、5万多伤残士兵、90多万军官配偶得到妥善安置,10多万军队离退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得到落实,军人子女入学入托享受优惠政策。2007年,在《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基础上,民政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联合出台了《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规定优抚对象按属地政策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优抚对象的特殊医疗补助,优抚对象在接受医疗服务时享受优待照顾,以保证优抚对象能享受到略高于一般社会成员的医疗待遇。该《办法》所涉及的人员将达到500多万人。除此之外,在“2007年全国双拥工作会议”上为进一步促使双拥工作的有序进行,“推进双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建设,打牢双拥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的思想成为了部署2008年全国双拥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为军政军民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与时俱进军民发展谱新篇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国家存在军民关系具有客观必然性。可以说,直到战争和军队消亡之前,军民关系是“无时不在,无国不有。”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使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军民结合,并非作为一种思想理论观念,而是作为国防工业领域中的一项实际工作原则。后经邓小平同志修改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成为我国国防工业体制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当前,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发展新型军民关系,是时代赋予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内容。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赋予了“军民结合”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新内核――“军民融合”,提出“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的新思想,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的战略措施。“军民融合”,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明确了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发展方针。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应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积极探索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就为科学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崭新思路。“军民融合”的这条道路,必将使我们收到富国与强军的双重功效,必将使历史上形成的情如鱼水、亲如一家的军民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再谱新篇。

上一篇:走出“连环局”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下一篇:30年军队法制建设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