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时间:2022-07-10 05:54:46

试论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摘要:学生具有的道德认知不等同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跨越一条鸿沟,而联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要靠道德情感。品德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情感活动,实现主动的内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实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德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25-03

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决定学生对待一切事物最基本的看法与倾向性,对学生的品德学习与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领会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而且还要厘清其在品德教学中的实现途径以及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品德教学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有约束力

情感既是学生与客观事物联系的中介,又是学生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根本特征对学生的行为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学生会按照一定的情感方式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且情感倾向决定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在学生的共同活动和相互关系中,学生既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赞同性情感,也需要有人接受自己情感的表达。如果一个学生因自己的行为方式处处被别的同伴反对、鄙视和嘲讽,那么这个同学的情感就得不到表达、得不到理解。道德情感教育正是借此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力量的。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课《我不耍赖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玩各种游戏,有的学生由于耍赖被同伴逐出游戏活动,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不守规则的不良心理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规则意识、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行为的动力因素

学生的道德情感通常有积极性情感和消极性情感。积极性情感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消极性情感会使学生感到痛苦、厌恶、烦躁、悲观,不愿意参加正常的活动。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2课《我与小动物》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寻找身边可爱的小动物,向同伴介绍自己最爱的小动物,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美好情感,从而养成珍爱动物、珍惜生命的行为。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战争何时了》的教学中,学生从大量图片、录像等资料中,了解到战争对儿童的伤害,战争对人类家园的毁坏,从而激起他们对战争的痛恨,培养了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巨大的感化和陶冶作用

在情感的表达与接受过程中,以情动情,引起情感共鸣,使情感具有感染性,这是道德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课《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旨在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他们和父母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教学中,当学生把困扰在内心的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甚至打骂的痛苦情绪释放出来时,老师让学生一起朗读作家毕淑敏的散文《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当学生读着那发自父母心声的话语时,眼中闪动着泪花,老师乘热打铁,把事先父母写给孩子的信发给每个孩子,父母的心声通过文字深深打动着孩子的心灵,好多学生都流下了泪水。通过这样以情动情的情感共鸣,使孩子更深切地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和父母的心走得更近了,和父母的感情更亲了。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的实现途径

在实践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像讲解知识要点那样“教”给学生,而必须通过其他的教学途径来实现。

(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从他们所崇拜的偶像,是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

首先,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小学生模仿的对象首先是和他们密切联系的老师。教师要以身作则,导之以行,这是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的态度与品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有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制订班级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发展,班级中人人有岗位,事事有规则,处处有人管。在班级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好班风。

(二)创设情景触动学生内心的道德体验

品德教学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情景创设其实是采用一定的手段营造一种愉悦、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情感态度在无痕中得到培养。

品德教学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课《有多少人为了我》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并辅之于生动的语言,再现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天不亮就上菜场买菜、回来洗菜、做菜做饭的录像,深深地感动着学生,学生说以后再也不能挑食浪费粮食了。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他的每一天有不知其数的劳动者在为他服务。

(三)创设活动再现儿童的真实生活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教学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课《一滴水》是引导学生节约用水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作用,教师可创设生活中断水的情景。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前有限的水资源在受到严重的污染和浪费,教学中用大量的照片、图例显示人类还在不断地污染着水,工农业生产大量浪费着水的情景……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这样的体验,就自然激发起学生节约水不污染水的行为。

(四)创造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实践机会

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当前一些学校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就创造了学生认识社会、直面社会公共问题解决处理的机会。

例如,苏州市新区实验小学的学生通过投票选择了“小区内校门口的交通安全问题”的课题,学生设计了问卷对广大的师生、家长和居民调查,统计出上学和放学时段经过校门的车辆数,收集了在苏州市所有小区校门口发生的交通问题,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走访了物业管理、园林绿化、交警大队、规划局等部门,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通过上网、请教老师、家长和律师等方式,寻找相关的法律政策,借鉴深圳和上海市的相关规定,经过大家的研讨设计了“分时段放学”等五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提高了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和实现途径,在教学中,还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品德教学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教学,所以,教师一定要亲近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只有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学生才会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乐意学习老师的所教授的内容,接纳老师的观点。学生有了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注重与其他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

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来的。教学过程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整体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使他们既学做人,又学知识、学做事――在学知识、学做事中学做人;在学做人的关照下,学知识、学做事。因此,教师应全面地把握这些目标,并将这些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改变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的教学观念,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要了解学生现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思想。这是品德课程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真实思想,以学生的实际为切入口,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确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品德教学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品德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而且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与时俱进。教学的空间也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在这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会不断加深、各种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知识不断积累,从而会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春娜.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in Moral Education

HU Chun-na

(Su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Students' moral cognition does not amount to their moral behavior for the gap between them, which can, however, be bridged by moral emotion.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issu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in moral education; ways of cultivation; attention to be focused on in the process.

Key words: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moral education

上一篇:深度备课:建构教师自己的语文课程 下一篇: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组织与实施?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