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设置语文问题的原则

时间:2022-07-10 05:00:53

新课程背景下设置语文问题的原则

美国教育学家卡尔汉认为:“问题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新课程改革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都离不开问题的设置,那么设置语文问题的原则是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设置的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填空式问答,也不是判断式发问,更不搞“提灌式”讲解。

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

1.关注导入,利用“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教师应该重视开场白,因为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课堂的气氛。优秀的教师都特别重视开场白。一位老师在讲课文《献给母亲的礼物》时,紧紧抓住了母亲节就要来临这一契机,问:“母亲节就要来了,同学们准备送什么礼物给母亲呢?”这个问题简单,又结合了文章的内容,所以学生回答很积极,课堂气氛变得很轻松,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2.结合文章主旨,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对学生说道:“有人认为小弗朗士到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刻,知道母语是和侵略者斗争的武器,一堂课促成了小弗朗士的成熟,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做了亡国奴才明白道理又有什么用呢!你赞成谁的观点?”学生听了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兴趣高涨。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太过深奥,使学生积极性不高。

二、设置的问题要有价值。

如果问题的设计者是教师,教师应该在熟悉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价值在于能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例如在学习《羚羊木雕》这一课时,我把文章的重点放在“我”和家人对待“羚羊木雕”的态度上,让学生展开辩论,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沟通”的主题,而且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解决家庭矛盾的方法。

2.抓住课文的难点,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引导学生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找人物之间的关系,看孔乙己的死与这些人有没有关系,学生很轻松地说出了文章的主题。

三、设置问题要有层次性。

素质教育、道德课堂都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程度不一,为了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应该从易到难。设置问题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等,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这样才能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本文的线索,根据文章的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时,先让学生找出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再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再反映社会生活。这样层次感较强,不但便于学生学习,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提问。

四、设置的问题要为达成学习目标服务。

任何教学设计的环节都是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因此设计问题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采用“菜单式教学”,让学生在预习中提供问题菜单,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问题菜单编制导学案。

教师在提问时,还要强调高原策略,避免尖峰策略。高原策略,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由许多人回答后,提出深入一层的问题,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再深一层提问,如此循环,直至某一预定目标。

设置问题的目的应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加实际体验、理解和把握知识、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问的过程中,应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良好学习体验,针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和选择回答的对象。对于一些具有研究性价值的问题,应组织讨论或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敏勤.新课程教师怎么上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2.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5]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5.

上一篇:渤海锦州25-1南区域油田开发工程项目管理探索... 下一篇: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