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创新思维激发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时间:2022-07-10 01:35:26

以学生创新思维激发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摘要:在本文中主要针对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所采用的新内容和新方法等进行探讨与分析,针对具体教学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分层次研究型和专业差异型等两种教学模型在内容上的不同,从项目教学方法改进的角度进行分析。对最常用的两种应用模型与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流程进行阐述,通过具体的应用实施说明了这两种教学模型可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能够有效提高在校生的整体计算机思维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思维;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62-02

一、引言

计算机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各类院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就面临着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压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更应该注重对三种能力的培养,分别是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熟练能力、训练有素的计算机思维能力。从这三种能力中可以发现,各类院校在日常教学中更应该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不断创新,使得教学方法、方式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各个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但是,总体而言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流程不太合理

由于现在各个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而设的,且在大一上学期还是以计算机文化为主,且考虑到很多中学都开设IT教学,所以很多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普遍较多,也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高等计算机教育需要从零开始的历史。

(二)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专业联系较少的情况,由于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就需要根据专业的情况来设计计算机的授课内容

对于文科性质的专业,学生应该重点侧重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而对于理科专业的学生,则更应该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且应该学习过程中具备必要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和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改进与优化

(一)分层教学模型

要成功地完成实现分层教学,其关键是实施高校的分级授课。所以,笔者所在院校也采用了分级授课的方式,具体如表1中所示。

(二)差异型教学模型

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课程体系的分类主要采用2+X的课程体系与方式,也就是采用两门必修课程与若干门选修课的方式。其中,两门必修的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计算机软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计算机软件的课时设置可以根据文科和理科的差异而不同。同时,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选择诸如VB语言、VC语言以及VF语言等。对于选修课程,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从《计算机思维》、《JAVA》和《》中任选。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现在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能够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和信息量普遍都比较大,且在教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还主要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讲授什么,学生则被动地接收什么。所以,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核心位置,学生只是对教师所提供的知识进行被动接收,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受到不小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后也难以对知识进行扩展,容易产生枯燥情绪,进而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现。所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状态,应该将在教学中融入项目教学法,并适当的进行改进:

(一)项目驱动阶段

在该阶段中,授课教师首先应该将参与学习的学生进行分组,不过分组主要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然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在结合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为小组提供有趣味性、实用性和难度适合的具体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可以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都巧妙的隐含进去。项目提出之后,教师不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应该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分析。

(二)项目的完成阶段

在该阶段中,学生需要对各种知识进行主动学习,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来完成教师所制定的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和指导,启发学生,进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向;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布置一些具有探索性的任务,从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

(三)项目的评价阶段

在学生完成相关的任务后,教师应该针对任务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和评价,还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互评,最后再通过教师的综合评价,为每一小组的成果给出成绩。

五、具体实施

对于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其总体目标是要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有大概的了解,要了解计算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式,以及如何将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转换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语言等。

(一)教学项目的总体设计分析

对于教学项目的总体设计,需要将每门课程中所包含的主要知识点和内容都涵盖进来,完成真实项目的设计,且应该保证所设计的项目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在各科课程的指点设计的指导下,根据应该实现和完成的教学项目的载体任务的工作和研究流程,将课堂上所学的各个知识点都融入到项目的各个阶段中;从更具体的层面明确课堂公共课程的知识点,特别是相关学生及其小组所承担项目在不同阶段所蕴含的知识点和内容。

(二)子项目设计

项目中所包含的子项目,就是要将整个项目划分成多个不同阶段的项目,比如,算法设计就可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功能的一个子项目。

(三)载体设计

1.驱动阶段。对各种知识点进行定义,并通过自然语言来实现对知识点的描述;了解程序框图的概念,能够通过通用的图形或者符号来表示知识点或者内容,掌握各种知识点的基本逻辑结构,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表示规则。对项目组进行划分,在此过程中由教师负责项目的具体划分,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将小组划分成3~5个人,为每组指定一名组长,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所有子项目都不一样;在项目完成后,应该让每个组员都尝试过给不同的角色划分。所以,可以将项目的驱动阶段划分为记忆和理解阶段。

2.完成阶段。该阶段可以作为对相关知识点和内容的应用与分析阶段,也可以理解为将过程转变为知识的阶段。

3.评价阶段。在评价阶段,就是要将完成阶段所用到的知识转变为元认知知识,也即是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互评,或者组内成员的讨论,从讨论中获得启发,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与新思路。在项目的评价中,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小组内成员之前的评价,小组内每个成员都需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对团队内每个人的贡献大小进行客观和科学的评价。小组之间的互评,在不同的任务小组之间,根据所完成任务的质量、创新思维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点评,教师在对所有任务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对不同任务组的完成质量和创新性等进行客观的评价。子项目的总体评价,可以根据小组之间的互评结果以及教师的点评,然后通过分配不同的权值,进而得到最终的得分;再根据子项目的最终得分以及成员之间的角色互评结果,在乘以不同权值的基础上,得到每个学生在子项目上的最终得分与成绩。

六、效果与分析

文中笔者所给出的教学改革方法已经在自己所负责的大一新生中进行了尝试,结果是在计算机软件布恩,年底所教学生的及格率比往年高出15个百分点,可以认为对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通过采用各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对相关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生成,将教和学两个过程统一起来,有效提升相关课程的教学结果,最终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宏飞.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2]张F.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

[3]陈大银.技师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07).

[4]李小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7).

上一篇:乳腺癌术前空心针穿刺与术后大体标本检测ER、P... 下一篇:中国青年女子优秀运动员反手打法总类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