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承载网的相关问题研究分析

时间:2022-07-10 12:49:59

基于IP承载网的相关问题研究分析

【摘 要】为了进一步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在业务上的各种需求,我国各个运营商开始重视IP技术在承载网上的应用。IP承载网,是运营商在融合业务方面的发展以及网络转型的网络基础,不仅对互联网的话务业务、数据业务等相关事项具有支持作用,也对于4G、NGN等业务也有一定的支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IP承载网具备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究IP承载网存在的相关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IP承载网 问题 话音业务 数据业务

一、IP承载网的概述

IP承载网,实质上就是一种实现未来网络融合与各种业务统一的一个网络层承载平台。传统IP网络存在诸多的不足,特别是缺乏集中管理、控制,它采取的是无差别包转发传输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P包性能指标,例如:丢包率、抖动以及延迟等,导致网络没有一个完整、稳定的保障;而现行的电信网络管理系统较为完整,能够对网络故障、配置、安全、性能以及计费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管理,确保通信业务的整体质量。传统IP网络已经无法满足电信业务发展过程中在运营、承载方面的新需求,所以对于传统IP网络的改进十分重要,这是实现IP网络电信话、电信网络IP化的基本前提。

IP承载网,通常采取双星双归属、双平面的高可靠性设计,对一系列情况下的流量切换模型进行精心的设计,采用BFD、FRR、MPLSTE等相关技术,对网络断点进行快速的检测,缩短设备故障维修以及链路倒换的时间。现阶段,IP承载网能够承载的业务种类逐渐增多,基本上包含了现有专业网络的所有业务,主要包括传统的电信专线租用业务、流媒体业务、视频通话业务、话音业务以及互联网业务与非传统的互联网业务等。由于这些业务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深入分析这些业务之间的差异,就能够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服务质量,达到有效控制、管理IP网络的目的。

二、IP承载网的相关问题分析

IP承载网,不仅仅要确保传统话音业务的安全性、可靠性,还要为4G、NGN等一系列业务提供相应的通信载体,这是现阶段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传统的IP网络与语音的IP网络之间的模型不相同,传统IP网络虽然存在诸多的不足,如丢包率、抖动以及延时等一系列问题,但是能够满足不同用户提出的不同业务需求,实现粗放、宽松的业务,而话音业务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业务,话音业务只具备两种状态,一种为“通”,另一种为“不通”,通则对其进行收费,不通则不对其进行收费。新一代IP承载网在运营、技术以及业务等多个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果还是继续采用传统IP网络的技术与思维对新一代IP承载网进行设计、规划,显然是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的。所以,新一代IP承载网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IP承载网业务转变,对建设者的经验有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业务模式与商业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其在IP网络方面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技术无法有效的解决所有问题。就目前来看,NGN、4G网络并没有完全的普及,没有大规模的成熟应用检验,NGN采用IP承载还处于一个初期阶段;所以,IP承载网在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事项就是可靠性的保证与加强。IP承载网建设者只有具有丰富、成熟的经验,才能够确保IP承载网的可靠性,但是如果IP承载网建设者的经验不够充足,那么即使采用最先进的设备、技术来支持IP承载网,都无法有效的对IP承载网进行建设。因此,IP承载网的建设者是否具备丰富、成熟的经验,对于IP承载网应用者而言十分的重要;所以,IP承载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成功经验作为支撑。

(二)网络与业务之间的紧密性、耦合性,考验运营能力

IP网络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与灵活性,同时也存在流量收敛、拓扑结构、冲击等相关问题。电信业务由TDM承载向IP承载转变,应当从控制、监测、管理以及规划等多个方面确保服务质量;因此,IP承载网的运营能力,就成了IP承载网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事项。

(三)IP承载网业务呈现的多样性,考验着网络的可扩展性

传统IP网络,主要采用C/S模式,在3G等一系列业务方面选取的是P2P模式,在FMC/IMS技术中,进一步分离了资源控制与承载控制,将其变为C/S与P2P混合模式。就目前来看,在业务种类应用比较少的时候,IP承载网的服务质量主要依赖于“DiffServ+大带宽”保证;但是,当IP承载网进入到商用的时候,当大量的服务质量需求以及资费不同的业务出现的时候,IP承载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所以在制定解决方案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IP承载网业务中的弹性需求,还要具备可演进性与持续性。

三、结语

现阶段,IP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服务质量的保障需要多种不同的技术作为支撑,但是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或者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IP网络对于电信级业务的承担还具有一定难度。从运营方面来看,对于IP承载网的统一,还无法获取经济回报,而且存在的风险较大,所以大多数运营商在考虑经济利益之后,并不看好IP承载网的重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用业务的增加与技术的更新,基于IP业务承载网,进行网络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宋燕辉.IP承载网软交换接入方式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2]韩冬.IP承载网的建设和技术探讨[J].邮电设计技术,2009(07).

[3]李颖,卫晋欣.关于IP承载网建设问题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1).

作者简介:

吴景,男(1984年8月21日),汉,籍贯(省市县)河北省石家庄长安区,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从事的工作:电信网络操作维护。

上一篇:水利工程中砼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采取措施 下一篇: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模型及实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