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10 12:19:46

“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 要:农民工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特别像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农民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2004年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直接制约了沿海经济的增长,大量企业出现民工短缺,招工难等问题。文章以宁波地区为例,通过走访宁波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农民工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民工荒”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宁波;民工荒;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91 -04

一、引言

2004年在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像一股黑色的飓风,转眼间吹遍我国的东部沿海城市,严重滞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2009年开始,东部“民工荒”愈演愈烈,农民工“弃城而去”、“解甲归田”,这给我国经济的运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作为依靠外贸经济发展的城市宁波,面对严峻的“民工荒”现状,更承受着巨大的劳动力短缺的挑战及产业升级要求的压力。宁波地区的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加,求职应聘的民工数量却增长缓慢;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面临着进一步的产业升级;而在宁波务工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工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中西部地区发展迅速;季节性缺工现象突出。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宁波地区的企业招工日益困难,“民工荒”现象分析迫在眉睫,急需提出相应的对策,推动宁波经济的持续发展。

“民工荒”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企业为找不到农民工而无法正常开工,农民工却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赋闲在家。为何企业与员工都存在招工与就业的需求,还会出现“民工荒“?中国矿业大学的王秀坊学者提出:中国的“民工荒”并非劳动力的缺乏造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而是由于国内目前由于农民工基本利益得不到保证、用工需求不合理、户籍二元制度有缺陷、民工权利保障制度等制度缺陷造成的“伪民工荒”现象。特别是宁波这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民工入不敷出,生活得不到提高,从根本上导致了民工短缺的问题。鉴于前人的一些看法,本文经过许多企业的实地调研采访,进行数据分析,探讨“民工荒”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见解和对策。

二、宁波九家企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民工荒”问题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严重,招工难成为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如今看来“民工荒”已经蔓延至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各大城市到一些二线城市,几乎全线告急。本课题研究小组共走访了宁波地区的九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涵盖了国有与私营、大型企业与中小规模企业、服装五金汽配炼化等不同类型的企业,共向不同企业的员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到民工版有效问卷243份,企业版有效问卷9份。

(一)工资福利较差

图表一

在企业存在的众多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员工工资与福利问题。在回收的问卷中,仅有17位对当前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是满意的,满意率仅达7%,有高达70%的民工对其工资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图表一)。而155位的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无增长,这一比例达到了63.8%。宁波统计局公布,市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2010年为1100元,2011年增长为1310元。可见,职工收入的变动无法与政策上的变动同步,农民工仍旧充当弱势群体的角色,被企业压低工资,收入无法实现稳步增长。据调查显示,宁波鄞州工业区企业工资长期徘徊于较低水平(图表二),甚至有企业是以省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基本工资的,民工想要有额外的收入只能通过加班加时来实现。但是许多的企业加班费又无法让民工满意,总的看来,许多企业民工的收入虽然高于最低工资,但仍旧未能真实体现农民工在企业中的价值,仍旧无法满足一个打工者在城市里有“尊严”地活着的生活成本。宁波统计局公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58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本课题小组调研采访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约为1800元,即年收入21600元,远远低于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因此,低工资差福利越来越掣肘新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

图表二

(二)工作时间较长

根据调查显示,经调查的企业平均每周工作40至50小时的占6%,工作50至60小时的占10%,60至70小时的占73%,70小时以上的占11%。也就是说,经调查的企业基本上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1小时以上,每天平均加班3小时以上,这其实远远超过了劳动法规定的加班时间,在调查过程中也有发现加班情况非常恶劣,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是很寻常的事情。

图表三

(三)工作环境恶劣

图表四

调查显示,66.3%接受调查的民工还表示,希望在工作环境与劳动条件方面也能有所改善(图表四)。在调研过程中,本小组深刻体会到农民工恶劣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五金厂的员工更是长期忍受脏乱差、夏炎冬寒、噪音大的工作条件。新一代农民工相比上一代更具权利意识,恶劣的工作环境也成为员工出走的推力。

(四)企业本身无力“照顾”员工

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仍在不断增大。据各地反映,去年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利率普遍在8%以上,高的达到了18%,同比最小增幅30%,最高增长达到了50%。尽管2011年中我省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了25.58%,但截至去年底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有2000余亿元。在走访过程中,多数企业高层表示,中小企业的贷款环境越来越恶劣,无法像国有企业或者大型企业那样比较容易得到银行的“青睐”。企业无法得到融资,或铤而走险向民间借贷,承受高额利息;或保持现有规模,艰难生存。所以企业自身发展遇到瓶颈,资金得不到满足,往往通过压低民工工资来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这又逼走廉价劳动力,加剧“民工荒”,企业面临进退维谷的局面。

(五)员工自身职业技能无法提升

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大多没有受过教育,其自身接受新的技能的能力与其希望有比较高的收入之间形成了比较大的矛盾。调查显示,接受调查67%的员工没有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图表四),同时只有极少数的企业经历过职业技能培训,员工与企业对员工自身的职业技能的不重视是显而易见的。在走访过程中,很多受访者是无法独立完成问卷的,由于接受的教育太少导致连基本的一些汉字都无法识别,要想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与技术水平的难度可想而知。无论从自身提高的意愿,还是从客观的民工具备的文化水平与素养,员工职业技能提高难度都异常大。

上一篇:E-Learning的三大雷区 下一篇:财务知识培训-压力=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