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唑肟联合清开灵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分析

时间:2022-07-10 11:31:39

头孢唑肟联合清开灵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头孢唑肟联合清开灵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到2012年收治的78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均分成两组每组39例患者,一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采用头孢唑肟进行治疗,一组作为观察组对其采用头孢唑肟联合清开灵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4.10%。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头孢唑肟;清开灵;小儿支气管肺炎;临床治疗效果

头孢唑肟和清开灵都是现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药物,其中头孢唑肟主属于一种抗生素类药物,清开灵是一种我国中医急诊科必备的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中成药。目前临床上通常都是单独使用这两种药物对小儿支气管肺炎进行治疗,对于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在临床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治疗效果也尚需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我院对2010年到2012年收治的78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得到头孢唑肟联合清开灵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先将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到2012年收治的78例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所有患者的均经过全面的检查确诊为小儿支气管肺炎,患者住院的时间均在3天以上,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间歇性急促以及咳痰,并且所有患者均没有药物或者食物过敏史,没有其他合并性行疾病。7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2例,女性患者有36例,患者的年龄为1岁到12岁,平均年龄为6.4岁。入院时轻度患者有28例,中度患者有24例,重度患者有26例。采用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均分成两组每组39例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都基本相似,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头孢唑肟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为每天对患者注射一次头孢唑肟,具体用量为100mg/kg。对于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头孢唑肟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注射清开灵,具体用量为:小于1岁的6-8ml、1-3岁的10ml、5-7岁的15ml、大于10岁的20ml。两种药物均稀释在浓度为5%-10%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注射。对于两组患者在进行用药之前均进行全面的检查、认真的填写病例,每两个小时对患者的体温进行一次测量,直到患者体温恢复正常2天后停止。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除非体温过高采用酒精擦拭降温,均不采用其他药物和方法进行干预。

1.3疗效评定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标准,治疗疗效主要为治愈、显效、进步和无效四个等级。其中治愈是指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各项体征指标检查均正常;显效是用药5天后指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指标检查均接近正常;进步是指用药5天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各种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各项体征指标检查有所改善;无效是用药5天后患者的病情没有变化甚至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对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统计分析,如果得到p

2结果

2.1临床疗效

经过5天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到,观察组有36例患者治愈或者显效,整体治疗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有25例患者治愈或者显效,整体治疗有效率为64.10%。两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情况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具有明显的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对比表

2.2 退热起效时间

退热起效时间是指对患者进行第一次用药到患者体温下降0.5度所需的时间,经过统计得到观察组39例患者体温从第一次用药到下降0.5度的平均时间为12小时,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时间为18小时。观察组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得到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病毒、细菌感染以及发生重度着凉引起,发病时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以及呼吸间歇性急促。对于这种疾病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给小儿带来印象不到的后果。因此,采取怎样的方案进行及时的治疗是关键,本次研究我们得到头孢唑肟联合清开灵能够达到及时发挥治疗效果,并且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红.社区老年慢支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1,14(2):147—148.

[2]张伟红.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4):122-123.

上一篇:中风患者便秘的辨证施护近况 下一篇:术尔泰(生物胶体液)用于会阴侧切口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