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导演李俊

时间:2022-07-10 11:03:35

《闪闪的红星》导演李俊

六年前,已是85岁的老艺术家为《人物》周刊题词:望越办越好!无穷感激,如今只能化为绵延的思念,愿迟来的蜡烛替李俊导演照亮远行的路……

惊闻红的“主心骨”,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李俊于2013年1月7日上午10时因病在京辞世的噩耗,心情沉重,继而悲伤。影坛陨落闪闪的红星,又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离开了我们。六年前,已是85岁的老艺术家为《人物》周刊题词:望越办越好!无穷感激,如今只能化为绵延的思念,让迟来的蜡烛替李导照亮远行的路……

李俊导演的名字可能没有他的作品那么家喻户晓,而事实上,《回民支队》、《农奴》、《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和《大决战》等一系列在中国电影史上妇孺皆知的电影都出自他手,这其中《闪闪的红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曾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的李俊导演是山西夏县人,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在孩童时代就已经进发了爱国热情。他15岁参军,经历过百团大战、上党战役、平汉战役等大型战役,曾是部队文工团团长,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一干就是近40年。

李俊导演是第三代导演群中较为年轻的导演,与南北二谢、王炎年龄相当,艺术创作生命跨度较大,在近40年的电影生涯中,共导演了11部故事片、6部纪录片、2部舞台艺术片。作为自学成才,从士兵到导演的李俊导演,有着独特的导演风格和艺术人生。李俊导演走了,李俊导演的影片也成绝唱,他那些宝贵的艺术成就,如影随形!李俊导演安息!

■感激李导为《人物》周刊题词:望越办越好!

6年前,记者曾与李俊导演有过一面之缘。李导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宁静致远、大家风范,可敬,可铭!

85岁高龄那年,他被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归心似箭》主创人员聚会专题节目。之前,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从士兵到导演:李俊传》一书,我特意从书店里买了书前往,想必定能见到这位大艺术家,但心里没底。因为李老毕竟已是85岁高龄的人了。那天,当我匆匆忙忙赶到拍摄地点,推开休息室大门的那一瞬间,惊喜万分,李导来了。他面带微笑着,人也显得很精神,慈祥和蔼。此时,他早已经被一大群影迷围住了,有好几位影迷还是从外地赶来北京的,他们高兴地说这次能见到李俊导演没白来啊,兴奋异常;有的还拿出小本子来请李导签字,李导认真地一一给签了。其中,有一位爱好电影收藏的男士,把李导拍摄过的多部影片的DVD影像资料带来了,李导还幽默地说,“我怎么没见过这些东西啊?”快到节目录制时,著名演员斯琴高娃、赵尔康、单秀荣等老师陆续到了,他们见到李俊导演,快乐地拥抱他,问寒问暖,场面十分温馨。

李导身边一直有他的夫人杨光玉女士伴随,她对老伴儿的关心可谓无微不至。即使是一个很细小、很平常的举动,在我看来都很受感动……

《归心似箭》(1979年)是一部成功之作,是一部触动太多中国观众内心深处情感的电影,在民族化追求和人性探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独特的色彩,表达爱情的语言质朴动人,令影迷耳目一新。我在此次采访李导时,以“战火中的爱情”为题问了好些有关他们夫妇的爱情故事,他们相濡以沫已经60余载了,太感动了。

在休息室里,杨光玉女士一直在给李导的茶杯里倒水。而谈到茶,李老解释道,世界上最好的饮料是茶。茶中绿茶又最好,可算是茶王了。它色微绿,味清香,进口时,苦中有涩,涩中有甘。品茶人最喜欢的这种茶性,绿茶具有这种特有的品性,是自然神灵给最好的赏赐。茶农又把这种赏赐献给了全人类…李导说的每句话,听起来非常有哲理,令我敬佩不已。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离休后的李俊导演生活过得充实而平静。他告诉记者,他很喜欢钓鱼、养花、养鸟、养狗,其中钓鱼可是从小练就的本事。他当时还是中华名人垂钓俱乐部成员,曾在垂钓赛上得过第四名。在2000年的比赛中,他又获得了二等奖。后来,我还写了《李俊与杨光玉夫妇:战火中的爱情就这么嘎巴脆》一文,刊登在《人物》周刊上。我将那期《人物》周刊寄给了电影频道栏目组一位工作人员,他们很快转交给了李导。李导竟给我们题词了:望《人物》周刊越办越好!6年过去了,如今,当我再次小心翼翼地翻出当年艺术家的题字倍感亲切。

往事如烟,回忆起当年李俊导演的音容笑貌,他谈话时响亮的声音,脸上始终带着和蔼可亲的微笑,让我终生难忘……

■从战争岁月走过来的夫妻,情深意厚

战火中的爱情,那是永远也忘不了的旋律。当年采访中,有几个有关他们夫妇的爱情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李俊与夫人第一次见面是在1949年初。夫人杨光玉是湖北竹山人,1948年参加工作。当时竹山县政府举行了一个春节招待会,李俊应邀参加。杨光玉当时正好在竹山县政府工作,也参加了这次招待会。两人一见面就留下了好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一件事情竟使两人成了携手终生的伴侣。不久,李俊带领19军文工团到陕南公学招收新学员,报名的人很多,李俊极为重视,亲自到考场去考核报名者。这时走进来一位皮肤白净,端庄秀丽,举此大方的考生。李俊觉得好面熟,似曾相识,他马上想到了那次招待会上见过的那个姑娘。他这才知道她的名字叫杨光玉。大家一致认为杨光玉的素质不错,歌又唱得好,就正式录用她为文工团员了。

在工作中,李俊觉得杨光玉工作认真,处世大方。杨光玉也觉得李俊待人随和,话语不多,办事公道,善于学习,非常实干。有一天,李俊审看团员们的工作报告,发现杨光玉能写一手好字。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在意书法的人,对字写得漂亮的人非常有好感,因此对杨光玉便有了更深的印象。那个时候,部队开展生产自救,平时除了打仗,还要上山种地,或者养鸭养鸡等。文工团以戏剧队、美术队为单位进行劳动,男同志上山打柴种地,女同志留在营房干喂鸡、做饭、磨豆腐一类的活儿。实际上,团部就只剩下李俊一个人值班,李俊可真是一名“光杆司令”了。有时,自己忙不过来,任务紧张时,李俊就让杨光玉留在营部里帮忙整理材料,写写书信。这样,两人接触一多,彼此就有了了解,也凝结了友谊。其实在他们的心里,感情已经明朗起来,也就不知不觉地恋爱起来。可那个时侯,谈恋爱不被人理解,他们的“恋爱故事”传出来后被上告了。面对领导的责怪,李俊说得非常干脆,我就喜欢她!战火中的爱情就这么嘎巴脆。从那以后,他们的交往大大方方起来。南征北战,路越走越长,感情也越处越深……

1950年,部队到了汉中,他们两个就打算结婚了。那年夏天,他们在绽开的朵朵石榴花前定下了海誓山盟。当两个人一同走到当地的县政府办理登记手续时,发现战争岁月里县政府根本就没有人办公,他们决定先搞结婚仪式再领证书。其实,李俊他们结婚根本就没有任何仪式——新房还是临时借了一间老乡的破旧屋子,只是买了些土烟,大家抽一抽,来热闹一下就算结婚了。部队供给部对他们的新婚很重视,专门发给了李俊夫妇—些洋布,妻子杨光玉心灵手巧,先剪下一块做了被面,正面旧了再翻过来,看起来又是新的,烂得不能再补了才改做他用。李俊夫妇就是这样从战争岁月里牵手,并一步一步相伴走来。

李俊结婚后的第二年春天,西北地区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西安召开了,他代表19军文工团去参加了会议。当时到西安没有专门的交通车,只能搭乘老百姓的运煤车去。一路风雨,一路颠簸。开会期间,还看了几场电影,这也是他第一次真正看电影。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电影《攻克柏林》、《夏伯阳》、《勇敢的人》等,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没想到,第二年自己竟操起了电影这一行当,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

■“患难之交”。真爱永恒

1947年,身为38军17师宣传队指导员的李俊与副队长李杰根据战斗英雄李鸿喜的事迹创作了一部大戏——多幕歌剧《李鸿喜》深受观众喜爱,在部队召开的庆功大会上,他和李杰被评为—等功臣。1951年在陕西省军区文工团时,李俊导演以抗日战争期间朝鲜义勇队来华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真实故事为切入点,精心创作出一部有八场24曲的歌剧——《患难之交》,在西北军区文艺会演中荣获一等奖,他本人也被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

在李俊导演着手创作《患难之交》的那些日子里,他几乎一干就是24小时,白天埋头干,晚上还在办公室挂一个大灯泡,彻夜通宵写。夫人杨光玉那个时候已经怀孕在身了。李俊回到家后,总是先照顾一下妻子,然后再写一会儿剧本。妻子也非常理解丈夫,尽量不打扰李俊。剧本初稿完成后,李俊与副团长周军(曾改编过《红灯记》)进一步润色,稿子才定下来。《患难之交》一上演,立刻轰动大西北。5月是劳动者收获的季节,他收获的不仅是掌声和荣誉,他的长子也降临人世,他给孩子取名白鸽。《患难之交》为了和平,白鸽也是寓意和平,这或许是—个缘分。当《患难之交》已经演到第三十场的时候,李俊忽然接到调令,年底前务必赴京报到。他调入正在筹备中的中国人民总政治部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1956年更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新闻摄影总编室副主任、导演,从事新闻纪录片拍摄。李俊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岗位,离开了朝夕相处的战友……

李俊夫妇一家人当时就住到北京前门大街大木厂招待所,条件非常简陋,统一吃大锅饭,清汤寡水,生活非常清贫。但他对电影事业满怀热情,决心干出一番事业。刚到制片厂,他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纪录片《八一运动会》的拍摄。这是他第一次拍片。该片的总导演司徒慧敏严肃的创作态度,精湛的艺术构思,使他颇受教益。

《八一运动会》完成之后,李俊一家搬进了莲花池厂区。尽管当时住房非常简陋,但他心里踏实了许多,毕竟家安顿下来了。

1953年,李俊导演带领摄制组赴朝鲜拍摄了一部反映我人民志愿军对待“联合国军”战俘真实情况的纪录片——《宽待俘虏》,这也是他的电影处女作。此时,他已完成了从戏剧编导到电影编导的转变。1954年,我国和捷克斯洛伐克联合拍摄反映康藏公路的大型艺术纪录片《通向拉萨的幸福道路》,他和胡奇、捷克的西斯联合导演,以构思精邃、场面宏伟、色彩明丽而博得赞誉,并获第九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报道纪录片奖。1958年,他第一次编剧、导演故事片《回民支队》。他没有套用别人作品的手法,他到生活中去体验、观察、搜集资料,探索人物强烈的爱憎,窥见人物美丽的灵魂,捕捉再现在银幕上的艺术手段。因而,他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英雄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英雄形象。1959年国庆十周年,《回民支队》参加了“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凭借其鲜明的艺术形式和民族风格以及精彩的人物刻画和细节描写,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1963年,李俊导演了《农奴》……一部农奴的血泪史,农奴制度的罪恶史,也是一部百万农奴的翻身史。有人这么评价:李导将该片处理成一座用斧子砍出来的大型雕塑。分量重,线条粗,轮廓鲜明,苍劲有力,用粗犷、豪迈的笔触勾画了强巴这个人物。他完成了一部气势雄浑,感情深沉,色彩浓烈的好影片,创出了深刻、细腻、抒情、干净的艺术风格。《农奴》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以他为核心的摄制组对剧本的二度创作,演员、外景地的选择和对电影艺术的探索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天有不测风云。1970年李俊导演到河北某干校劳动。他被派去挖猪圈的猪粪,近50岁的人了还得像小伙子一样到河边去挖水渠。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农村。去农村之前,李导抽空回了一趟家,既可以打点一下行李,又可以给家里做个交代。当他回到家里时,感到一阵心酸——夫妻天各一方,家庭支离破碎。他想到妻子一人独自在八一厂担惊受怕的,大儿子此时在内蒙古插队,小儿子在云南种甘蔗。他觉得很对不起妻子和孩子。他对妻子说:“孩子们回来时,你告诉他们谁愿意和我一起下农村就来找我。搞不好,这一辈子我就在农村扎根了。”妻子一再安慰他。临走,李俊导演还让妻子给他把剃头刀具也带上,“既可以自己用也可以给农民兄弟剃头。”他下决心不再干电影了。到了农村,他的心情倒是舒畅了许多。在那里,他和农民兄弟培养了很深的感情,这一点在他后来拍摄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里有所表现。

■驾鹤西去,留给妻子巨大的悲悼和无尽的思念

当年采访时,李俊导演谈起农民就非常激动,好几次竟流下泪来,可见他对农民的感情绝非一般。1974年上映、由他和李昂联合执导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其曲折的情节、感人的故事、优美的画面以及成功的人物塑造,无论是孩子们还是成年人都十分喜欢。随着影片风靡全国,潘冬子成为当时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后来更是几代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偶像。老演员刘江的那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台词,至今还有人喜欢借用。影片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也被誉为既革命又浪漫的音乐作品。这部《闪闪的红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轰动效应,可说是前无古人。影片于1980年荣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1982年3月,李俊老师在家里度过了他的60岁生日。那次,儿子们都回家了,夫人炒了几个菜,这是他感觉最幸福的日子。过完生日,李俊又继续为他的新创作而奔波了。

1983年7月27日,总政治部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文艺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归心似箭》获得文艺大奖,这更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从总政一回来,李俊又拿起了《女飞行员》的小说在阅读思考。忽然,他感觉到胃部一阵剧烈的疼痛,汗珠都滚落下来。他没有太在意,因为自己的肠胃一直不好。作为电影工作者长期在外,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肠胃不舒服也是一种职业病。李俊只是吃了几片止痛片,继续工作。不久,他的胃病又犯了,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李俊还想挺一下,夫人开始着急,催促李俊马上到医院诊断一下。他们到了厂医院,经诊断是胃部高度非典型增生,病情非常严重必须转诊。八一厂领导非常重视,李老被安排住进301医院,上手术台,胃部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手术后,经化验,胃部已高度溃疡。然后,他被监护28小时。从监护室里出来以后,他身体非常虚弱,面色蜡黄,瘦骨嶙岣。起初,不能下病床,家人全天候看护着。夫人一直陪伴着他,跑前忙后,病床护理……在一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他的心情舒畅了,刀口也慢慢愈合起来了。病后,李老担任电影《大决战》的总导演。为了这9个小时的巨片,他一千又是六年。工作起来依然玩命一般,几乎天天加班,那段日子,夫人替他也操心不少。《大决战》上映后,李老离休了。

2000年,李俊导演和夫人杨光玉结婚50周年的时候,莲花池干休所免费邀请他们去拍金婚纪念照,夫妇二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去。尽管他们的笑声没有定格在照片上,心里却充满了爱意……如今,这对艺术伉俪中的一个驾鹤西去,带给深爱他的夫人杨光玉女士的是巨大的悲悼和无尽的思念…

■“潘冬子”祝新运:“恩师走得太突然了”

9日,记者电话联系上了“潘冬子”,他的声音显得非常沙哑,他倍感痛惜,连续说了好几句,“恩师走得太突然了”就哽咽了……

记得当年我在八一电影制片厂采访“潘冬子”的扮演者祝新运老师时,他首先跟我说起的就是恩师李俊导演教他如何扮演潘冬子的几个有趣的故事。

“当时,我在银河艺术团学习,正好八一厂两位化装师跑过去看我们录歌舞节目,就发现了我。我们正在台上唱小台唱《我爱北京天安门》……”那时,祝新运唱歌时,正好站在前排第六个,“瞧,第六个孩子歌唱得好啊,还有表情。”“非常好,圆睁双眼的那个孩子……”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就这样“闯”进了“伯乐”们的眼里了。“后来,他们按照艺术团给的地址,到学校找到了我,说,孩子,你跟我们走…一这样,我被带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我记得身边有位阿姨亲切地对我说,孩子,穿上这套衣服,你心里就不发憷了……”祝新运因为外表形象和气质均符合剧中“潘冬子”形象,他当场就被选中了。总导演李俊当即拍板:(冬子)就是他了!就这样,祝新运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小小的祝新运在扮演潘冬子的日子里,趁着拍戏的间隙学会了骑自行车。但他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因为骑车,还闯了不少“祸”,甚至把李俊导演的自行车也撞坏了。他说,“每次我都是跑起来直接往上蹿,趁着车还没往旁边倒时就猛往前冲,接着就是歪到哪儿撞哪儿,撞坏了推回来再换—辆。没几天,包括化装师、摄影师、导演、副导演的自行车无一幸免……”

李俊导演还督促祝新运学了不少东西,比如劈柴、担柴、扛枪。“为了找到劈柴的感觉,这一上午就是劈柴,要不怎么会真实。挑担子,那时候我才刚9岁,砍的柴,前面一堆,后面一堆,压得你摇摇晃晃,还要挑着柴上山、下山,这都给练出来了……”

观众印象很深的一段戏——冬子妈被火烧死了,然后他阻止那些乡亲们去救他妈妈。李俊导演吩咐他拍摄时“哭出声来”,但他就哭不出来,站在那儿看着大家,副导演启发他时自己都掉泪了,可他看见居然乐了。“这个时候,李俊导演就狠狠地批了我一顿,不知怎么的,我竟哭了……”如今祝新运已经是八一厂演员剧团的团长,他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与全体演员为八一厂新的辉煌而奋斗。

■91岁的年轮中匆匆标下句号。留下一生的精彩和美丽

李俊生前与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老师是楼上楼下的老邻居。从田华老师处得知,1月7日凌晨1点,李俊导演高烧不退,她的司机帮忙开车送往301医院,没想到当天上午就听到了噩耗。作为老战友,田老师很悲痛地说,“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没想到这么快就走了……”在上世纪80年代,田华老师还曾参与合作拍摄过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田华老师的印象里,李俊导演为人低调,对艺术的见解有着独到之处,“他的每一部(作品)都非常优秀,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俊病逝后,众多名人纷纷发文悼念。李小璐发微博称:“李俊爷爷,我是多么不想知道这个消息,童年的回忆中您和爷爷是我最敬佩的电影工作者,在我眼里您不是大导演而是那么慈祥的爷爷。真的真的不舍得…李俊爷爷……您—路走好。”

《人物》周刊的几位编辑记者听闻老艺术家离去的噩耗,纷纷表示哀悼。大家说,《闪闪的红星》是大家小时候看过最多的电影,至少有20遍……为李俊导演一生执若的电影追求、取得的艺术成就表示深深敬意!

大艺术家李俊导演走了,在他91岁的年轮上匆匆标下了句号,留给人们的是他一生的精彩和美丽,让我们在李俊导演的作品当审去寻找那份永恒不变的真情!

上一篇:IP伪装技术分析 下一篇:浅谈IPv6网络安全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