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象外理在画中

时间:2022-07-10 09:15:48

摘 要: 无论是复笔细腻、古雅华丽的重彩画风,还是别具一格的逸笔写意,或者是独特的泼墨泼彩,张大千的绘画艺术不仅体现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更体现理论与技法上中国画色彩的全面复兴。“大千荷”以荷花图式为载体,见证了张大千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和突破。

关键词: 工笔荷花 写意荷花 泼墨泼彩 大千荷

张大千(1899—1983年),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作为全能型画家,他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一不精,特别是他绘制的荷花,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无论是写意荷花还是工笔荷花,张大千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创泼墨泼彩之后,所画荷花更是内涵深厚、酣畅淋漓且雄奇瑰丽,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的笔墨范围拓展至另一境地。

面对纷繁的世界,对于中国画家来说,对物象的审视和选择取决于表现形式上的中国意味。众多的花卉题材,张大千偏爱荷花,因为他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朱荷、白荷、墨荷、金壁荷、风荷、雨荷……张大千画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断推出新意,形成驰名中外、独树一帜的“大千荷”。

在我国绘画艺术史中,以荷花为题材的艺术精品众多,最著名的是南宋画院吴炳的《出水芙蓉》,生动细腻地表现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此外还有宋马兴祖《疏荷沙鸟图》、冯大有《太液荷风图》、宋人《晚荷郭索图》、《荷蟹图》、《子孙和合图》及明末画家张子政《芙蓉鸳鸯图》、清陈书画《荷花》、任伯年《荷花鸳鸯图》、民国谢稚柳《荷雀图》等。师古、师心、师自然的过程,是中国绘画史上富有创作精神和卓越成就的画家必需的成长经历,张大千也不例外。

唐宋工笔重彩绘画风格和敦煌壁画影响着张大千工笔荷花的艺术特点。唐代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基础的繁荣决定了上层建筑的飞跃,文化艺术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唐代中后期,花鸟画兴起,这种讲究设色浓艳、勾线细致的工笔重彩,以气势雄伟,色彩绚烂著称。朱景玄所撰的《唐朝名画录》中记载,“边鸾,京兆人也。少攻丹青,最长于花鸟,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或观其下笔轻利,用色鲜明,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贞元中新罗国献孔雀解舞者,德宗诏於玄武殿写貌。一正一背,翠彩生动;金羽辉灼,若连清声,宛应繁节”。五代两宋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绘画特点,“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记载,“黄荃者,工丹青状花木者,虽一蕊一叶,必五色具焉而后画之为用也”。可见唐宋工笔重彩画家在他们绘画的样式中发挥了色彩的风貌。张大千在对唐宋工笔重彩的研究中,在院体画典雅细腻的基础上,融入敦煌壁画的艺术语言,最终形成了金底重彩荷花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

凡是到过敦煌的人,都会被它深沉瑰丽的色彩和精妙的线条所震撼。壁画、彩塑和图案,饱含丰富性、多样性的颜色与线条,充分展现出我国传统绘画在色彩与线条造型、表意方面的高度成就。张大千在敦煌数年,在大量的观摩和实地临摹以后,特别是在敦煌期间,他接触到的唐卡,从僧人那里学会了研磨藏传矿物质颜料和金粉作画的技巧,于是敦煌之行成了张大千绘画艺术的转折点,画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花鸟画有了明显的改变——工笔重彩荷花就是吸收了佛教壁画莲台花瓣精美造型和流畅线条的特点。敦煌之行成为他艺术生涯新的里程碑。

1963年,张大千在美国展出了长12尺,宽24尺的六幅荷花屏风。整幅画,用笔鲁朴疏狂,架构自然忘形,泼墨淳厚飘逸,纯熟的功底与老辣的技法,生机盎然、瑰丽雄奇之神,让人叹为观止。明清大写意的绘画风格对张大千写意荷花创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张大千一生最钦佩“收尽奇打草稿”的石涛,石涛的《瓶荷图》中,用大笔铺出荷叶,用墨线勾出荷花,一朵藏在荷叶后面含苞待放,一朵全露在荷叶的外面盛开。画面笔墨节奏明快,层次清晰,最特别之处是用浓墨提醒花瓣尖的方法,突出了画面的主次分明,不但浓淡干湿富有节奏,而且强调了细微之处的变化。张大千作品《墨荷》中明显能看出石涛的影响,不但运用书法上的抑扬顿挫,更将长短干笔皴擦和湿笔披麻皴法结合在一起,当然浓墨提醒花瓣尖部的方法,还成了他写意荷花的一大特点。张大千的墨荷,荷花朵似石涛,叶却是取法于山人。他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说道:“予乃效为墨荷”,在张大千的荷花作品中,取石涛之“气”,山人之“韵”,融石涛,于一体,再结合以书法入画,这是形成张大千写意荷花独有风格的基础。

在写意绘画创作中,张大千以石涛和山人为中心,对历代大家笔法、墨法精心研究。他的泼彩荷花还借鉴了青绿山水的绘画技法。青绿山水有意笔和工笔青绿之分,除了大小青绿和金碧山水等工笔青绿外,还包括没骨山水画、界画等表现方式。张大千的青绿泼彩山水就属于意笔青绿,当然也传承了张僧繇的没骨山水画法。没骨画法突破了传统的以线造型的特征,用设色渲染出物象,以促进以大色块相融的泼彩绘画技法的形成。将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重彩与宋元明清的水墨相结合,再在传统的技法上不断探索融入大小青绿、没骨等技法,张大千在王洽泼墨法的基础上,借鉴青绿山水的艺术语言,形成特有的泼墨泼彩的写意荷花艺术形式,泼墨泼彩荷花使得荷花图式在传统式语言体系中发生了创造性的转变。

泼墨法是古代传统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唐代名画录》中唐代王洽“醺酣之后,即以泼墨。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显然就是以手导引墨汁而形成图画。宋代梁楷《泼墨仙人图》,以水墨淋漓的泼墨效果去表现醉仙人形象。张大千曾说:“我的泼墨方法,是脱胎于中国的古法,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罢了……这也是古人用过的画法,这主要是从唐代王洽、宋代梁楷泼墨法发展出来的。”张大千早在1934年就开始融合泼墨与破墨技法的墨荷创作,而他在荷花创作开创泼墨新法的标志或依据是张大千在1960年所做的《泼墨荷花通屏》,在荷花绘制中对泼墨的运用和他对泼墨技法的独特理解,不仅扩张了水墨表现的领域,而且开拓了荷花美的表现技法。

张大千曾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张大千之所以能在荷花艺术上取得显著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他赏荷爱荷,在朝夕相对的熟读慢写中,捕捉着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吸取着历代各派的经典画法,特别是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与觉悟,体现出他对中国绘画传统的坚守。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突破了“骨法用笔”、“万古不移”的迷信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水墨的单调,寻求出最能表达自我的泼墨泼彩艺术形式,打破传统,并由此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传统,更为当代中国画的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做了有力的铺垫。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从20世纪40年代对敦煌壁画色彩、线条、造型的研究,张大千形成了复笔重彩、古雅华丽的画风;1948年后,在唐代王洽泼墨法的基础上,将青绿山水融入其中,晚年时历经探索,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自创泼彩画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泼墨泼彩。这种墨彩相映的画面处理,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而最可贵的地方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大千荷”以荷花图式见证了他的泼墨泼彩技法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还创造出了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现代艺术意境。

张大千的“泼墨泼彩”画法,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还是复兴中国画色彩的艺术,对于促进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治学方法,更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参考文献:

[1]杨继仁.张大千传[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6.

[2]陈传席.评现代大家与名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图像意识与视觉文化视域下的张大千彩墨意象研究》(项目号ZDQ2

012-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包装工程专业包装设计方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 下一篇:浅析劳动合同法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