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影片《茉莉花开》的音乐功用

时间:2022-07-10 03:57:45

论析影片《茉莉花开》的音乐功用

[摘 要] 侯勇导演的经典之作《茉莉花开》是一部建构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的、有着浓厚历史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情感影片,而片中音乐的出现则有着很好的时代文化符号性标示作用,以其音乐元素与影片的美学建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时代特征等方面形成的同构,对影片的叙述、审美起到了重要的强化作用。

[关键词] 《茉莉花开》;音乐功用;时代文化

音乐表达感情的直接性和主观性与影片画面的具体性和客观性相交融,共同建构起影视作品中具有独立审美体系的美学元素,并对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起到很好的诠释、强化的叙述功能。

影片《茉莉花开》中的音乐由五首歌曲组成,主题曲《茉莉花》再加上作为配乐的歌曲《喀秋莎》《敬爱的》《小城故事》以及《迟到》,与此同时还配有日本军乐、西洋爵士乐、钢琴音乐等,一起同这个发生在20世纪从30年代直至80年代的上海一家三代女性身上的爱情故事展开纷扰的情感纠葛,并对故事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征、人物形象刻画和内心情感抒发及故事情节的开展和主题的强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电影《茉莉花开》讲述的是分别发生在上海30年代、50年代及80年代三位女性的爱情故事,三代女性通过各自在不同时代分别由少女到女人的成长历程及她们对爱情、对生活由充满理想到面对冰冷现实的过程,来展示发生在不同时代但却相同的悲剧命运。可以说,《茉莉花开》是一部建构在历史叙事的基础上的、有着浓厚历史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情感影片,而片中音乐的出现则有着很好的时代文化符号性标示作用。下面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背景音乐对影片的主人公

所处时代及环境的诠释作用影视音乐由于其与具体的故事内容所结合,因此其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影片所叙述的故事的时代性。电影《茉莉花开》讲述了茉、莉、花祖孙三代女性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片中音乐对三代女性所处的环境、时代特征起到了很好的诠释、彰显作用。

影片的第一部分在讲述“茉”的故事时,日本军乐与西洋爵士乐伴随着“茉”的出现而响起。“茉”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我们都知道,作为中西方文化交融地的大都市上海,爵士乐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最鲜明的社会交际特征,上海的繁华就是通过爵士乐得到展现的。因此在“茉”的这一部分情节中,爵士乐伴随着少女“茉”与孟老板的第一次相遇、伴随着孟老板为“茉”举办盛大的生日party。在这些场景中爵士乐的成功运用,很好地契合了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西洋爵士乐作为30年代大上海上流社会生活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出现在影片中,为“茉”的爱情故事作了很好的时代注解。而日本军乐的运用则出现在“茉”站在孟老板租给她的寓所窗前向下张望时,一队扛枪的日本士兵从窗前经过这一场景中。这段日本军乐的出现则成功地暗示了30年代日本侵华、上海畸形繁华、战争风云如暗涌潮水的时代特征,并已经为“茉”一生多劫的命运作了时代的诠释。

而在讲述“莉”的故事这一部分,前苏联歌曲《喀秋莎》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在邹杰骑自行车带着“莉”去郊游的情节中。由手风琴伴奏以大家合唱形式出现的歌曲《喀秋莎》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内地流行的前苏联歌曲最真实的时照。歌曲《敬爱的》则是对20世纪60年代“”时期最好的时代注脚。这首歌以客观的画内音形式出现在“莉”的女儿“花”儿时参加学校举办的童声合唱的场景中,导演借这首“”歌曲巧妙地将影片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彰显出来,并委婉地暗示了主人公命运与所处时代的必然联系。

在第三部分“花”的故事中,伴随着“花”的出现,在影片中缓缓响起的则是歌曲《小城故事》和《迟到》。我们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港台歌曲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涌入了中国内地,而邓丽君和刘文正的歌曲则伴随着中国内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青春。在影片中《小城故事》和《迟到》这两首歌曲的片段作为片中插曲出现,成功地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特征彰显了出来。

二、背景音乐对电影的主人公形象刻画、

内心情感抒发的表达作用音乐对人们的情感世界及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有着准确、细腻的表达作用,尤其是影片主人公内心深处隐秘的活动,在未形成可以感觉到的符号之前是很难让观众认识并感知到的。因此,导演必须在影片中运用有形可感的音乐来揭示主人公特定而又隐秘的情感世界,使片中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影片《茉莉花开》中对萨克斯管、双簧管、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的综合运用对主人公的形象刻画、情感抒发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影片的第一部分《茉》的故事中,西洋爵士乐伴随着“茉”的始终。爵士乐演奏的主要乐器就是萨克斯管和双簧管。这两种乐器奏出的旋律具有悠长而飘渺、感伤的气息,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影片中当“茉”从医院回来,独自一人面对着孟老板离去后的空空四壁辗转难眠,这时响起的萨克斯与双簧管相伴的音乐仿佛是从“茉”的内心深处自然倾泻而出,对“茉”那种孤独、无奈的寂寥情感起到了很好的表达作用。

再如影片的第二部分《莉》的故事中,手风琴和钢琴成为主要的配乐。就如于珊珊、胡郁青在《电影<茉莉花开>音乐分析》一文中所论述的:“在色彩上有大调的明亮与开朗,有时又流尽出小调的暗淡”,这种差异鲜明的背景音乐在影片中的运用,恰好对“莉”直爽、单纯而又任性、叛逆的双重性格起到有效地彰显效果。如歌曲《喀秋莎》先后曾两次出现在“莉”经过开满金黄色花儿的油菜地的场景来对主人公“莉”的情感进行表述。第一次是邹杰骑着自行车载着“莉”一起去野外郊游,欢快明朗的旋律伴随着青春年少的“莉”和邹杰,他们内心的快乐也随着欢快的《喀秋莎》缓缓流淌出来。歌曲再次响起时是邹杰逝去后“莉”独自骑着单车孤孤单单地经过油菜地,钢琴奏出的悠长、悲伤的小调音符与之前快乐、明朗的大合唱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主人公“莉”形单影孤的寂寞悲凉也随着钢琴配乐一泄而出。

在第三部分《花》的故事中,音色细腻、优美的小提琴则成为这一部分的主要乐器。旋律舒缓、悠扬的小提琴在“花”与男友小杜在火车站告别时婉转悠扬地响起来,透过缓缓流淌的乐曲声,我们仿佛看到了“花”正在一步步走向同“茉”和“莉”一样的悲剧结局。而在“花”雨中分娩这一高潮部分,庄严而圣洁的教堂音乐在小提琴的旋律中舒缓地响起来,婴儿的诞生洗去了尘世的苦难与罪恶,新的生命预示着新希望的出现,导演在配乐中深蕴着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想与期望。

主题曲江苏民歌《茉莉花》曾以不同的形式先后三次出现在影片中,对主人公性格的刻画、内心情感的抒发起着重要的表达作用。歌曲《茉莉花》第一次是以管弦乐队现场演奏的方式出现在孟老板为“茉”举办的盛大华丽的生日宴会上,高贵华丽的旋律是对年轻貌美的“莉”当时所处境遇的一种最好的诠释。主题曲《茉莉花》的第二次出现则是以“莉”清唱的形式出现在“莉”和邹杰的婚宴上。“莉”在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情况下独自欢快幸福地为大家唱了这首《茉莉花》,简单直接,与“莉”成为无产阶级大家庭中的一员的身份相契合。《茉莉花》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片尾。舒缓悠扬而又深蕴着生活希望与活力的《茉莉花》旋律伴随着“花”对过往的回忆缓缓响起,女主人公“花”的坎坷人生及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乐曲中得到成功地体现。

三、主题音乐对电影的剧情发展、

故事主题的推动彰显作用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不仅是整部故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对影片剧情的发展进程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电影《茉莉花开》的主题曲《茉莉花》是江苏民歌,这首歌曲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文雅贤淑的少女被芬芳美丽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弃不舍的爱慕和眷恋之情”(于珊珊、胡郁青《电影〈茉莉花开〉音乐分析》,2006),但是在影片中,茉、莉、花三代女性穷其一生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努力,可是所有的付出与抗争最终都被无情多劫的命运吞没,从孟老板到邹杰、小杜,最终他们都成为美好爱情的终结者,因此,象征着美好爱情的歌曲《茉莉花》在影片中却成为爱情的挽歌,美好的爱情已然成为无情的变奏,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与渴望被残酷无情的命运所吞噬。在片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曲《茉莉花》则更像是对美好爱情的反讽。

例如,在“茉”这一部分,作为主题曲的《茉莉花》出现在孟老板为“茉”举办的生日宴会上,华丽盛大的生日宴会,美丽年轻的“茉”面对着翩翩起舞的人群欢快地唱起《茉莉花》来,可是优美的歌声因为“茉”出现的妊娠反应而终止在“满园香草香也香不过它”这句歌词上。导演利用终止的歌曲来巧妙传达“茉”多劫的命运,“茉”在宴会上的风光显赫早已为后来孤寂冷清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再如,在影片的第二部分“莉”的章节中,主题曲《茉莉花》在“莉”的婚礼上再次响起,面对着参加婚礼的人群,“莉”幸福地唱起了《茉莉花》,可是歌曲在唱到“我有心摘一朵戴又怕来年……”时被台下的一个小孩将“不发芽”三个字抢着唱了出来。这个场景看着颇似喜剧情节,但却预示着和她母亲一样的不幸在其中。在这里,导演似乎在通过主题曲来传达自己对片中主人公命运的隐喻,而“莉”最终因输卵管堵塞不能怀孕的命运也正好与小孩子唱的“不发芽”暗暗契合。主题曲《茉莉花》对影片中的人物命运起到了很好的诠释作用。

而在第三部分关于“花”的章节中,主题曲《茉莉花》终于以一种完整的背景音乐形式出现在片中。在影片中与“茉”和“莉”残缺的命运相比较,“花”的命运是较为完整的,导演侯勇也正是在通过这较为完整的音乐语言来肯定“花”所代表的一种女性自强自立及不向命运屈服的独立精神,同时对“花”的人生作一较为肯定的表现,并给整部影片以生活下去的希望。

四、结 语

除了默片时代,音乐与电影的结合已然成为一个共同言说的整体。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和电影也在不断开发并拓展着人们的审美领域,与此同时,电影音乐也在发展中努力建构着自身的美学原则、价值体系以及功能属性等独特的个性化品质。电影《茉莉花开》中的音乐元素与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时代背景、画面色彩等元素形成相互依存的同构关系,共同对影片的主题构建阐释功能。

[作者简介] 徐思海(1971― ),男,北京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王晓娟(1981― ),女,河北宣化人,张家口教育学院音乐与学前教育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上一篇:论《卧虎藏龙》的生态女性主义 下一篇:试论电影对旅游地吸引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