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实施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浅见

时间:2022-07-10 03:21:57

针对大学生心理特征实施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浅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随着经济、文化等全球化的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竞争取胜、适者生存等意识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当代大学生。使他们的意识形态、心理、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就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有了一些探索性的想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 德育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9-0243-02

学校教育,德育为本。目前普通高校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德育教育(以下简称“两课”)是学生的必修课。但这两门看似很重要的课程所扮演的角色犹如鸡肋,教育效果的确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无外乎教学内容太空洞、理论化太强;教学内容和学生成长规律相脱节;缺乏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等等。笔者认为:影响“两课”效果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被忽视了,那就是学校没有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两课”教育。因此缺乏“认同感”的教育,其“课堂吸收率”便可想而知。

处在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其心理特征一方面在总体上显现出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受成长经历、社会因素、个人阅历、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存在心理矛盾和困惑,因此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发生。

面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不能消极观望,也不可悲观失望,更不要不寄希望。而应在不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处在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站在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高度,“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战略眼光认识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和实施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做法和新路径。

一、不断挖掘和充实其他教学内容并作为提高“两课”实效的重要手段

高校的“两课”教育,不能固步自封,更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不断挖掘和充实其他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它既是“两课”的基础课,也是桥梁课,更是骨干课。因为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引导和提高人的认知水平,知行合一,使其在各种情况和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宽广的胸怀、平和的心态及坚强的毅志)、应变能力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人的认知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影响、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和教育训练。高校心理教育是增进大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优化其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遇到诸多的实际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疑虑在渐渐增多,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承认和接受。目前许多普通高校大都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这些机构在指导大学生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的忧难困惑、开发自身的身心潜能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认识社会、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把心理机构平时所了解和掌握的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真实第一手资料,以及疏导和解惑这些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充实到“两课”教学中,不但丰富了“两课”教学内容,而且联系实际的教学,大学生更易于“认同”、接受和引以为戒。因此,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与效果,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并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两课”教学之中,是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的最有效的途径,也必然成为提高“两课”教育效果的最佳推进器。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从而有的放矢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这个过程应该是连续的、系统的,正规的、真实的。因此每年新学期新生入学,应常规对大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或其他“量表”。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然后由心理咨询师会同辅导员老师约请这部分学生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面谈,并初步做出分析诊断,建立系统的心理健康档案。之后区别不同的问题和类型,制定和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及疏导方案。这样不仅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也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学校就基本了解和掌握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不仅利于对学生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利于充实“两课”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教育水平和降低安全稳定风险。从长远来讲,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及迎接各种挑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把心理素质培育渗透到学校各个教学环节和管理之中

全员、全时、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育既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应想方设法将心理培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和活动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各科教学中要尽量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专业心理素质;在整个大学阶段和大学校园内创设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特别要利用好大学所有的宣传阵地,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实施“无缝隙教育”,还要经常组织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正确认识社会和对待挫折,使他们不断提高各种情况下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避免德育课堂的单项灌输

在实施德育的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学生是体验者。教师不再是一人堂满堂灌。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反思转变良性循环体系。教师不再要求学生一定要接受教师的思维、方式、方法。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是充分诱发和唤醒学生道德意识的条件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大讨论。可以几个人一组,然后可以每组派一个代表说出他们的观点,教师可以把这些观点集中到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和指导,拿出一个大家认可的观点。注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及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可以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需求。及时有效的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组织看一部电影,让学生写读后感,了解学生对问题、事情和事物的看法,从而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只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积极、鼓励和倡导的手段,才能构建起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心理得到健康有效的成长。

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系统的专题心理教育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和问题,应在全体大学生中进行专题心理健康系列教育:树立人生航标-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建立真实的自信-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塑造健康的人格-个性意识与心理健康。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习过程与心理健康。可拓潜在的创造能力-创新与心理健康。学会与他人相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审视象牙塔里的“闪电”-恋爱及性生理与心理健康。为心灵创造一片明朗的天空-情绪与心理健康。锤炼不折的脊梁-挫折与心理健康。成功的走向社会-择业求职与心理健康。了解你自己-心理测验与心理健康。学会求助与互助-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解决的困惑及问题,相信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育和心理素质培育有所裨益。

社会处于转型期间,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久、持续而复杂的过程。它蕴涵着深刻的意义。它不是一个短时期的事情。他需要教育工作者、社会、家庭等齐抓共管。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身心的承受力、自我调控力、坚强的意志力、自我控制力、对事物的创造力以及自信力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育,使当代大学生经过学校系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培育后,真正醒悟:要想拥有未来,不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走向成熟,坚定沉着地参与和迎接社会竞争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白霞.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之我见.大同职业技术学院,2005(02).

[2]李明远.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8

(05).

[3]刘煜,卢金树,李宝斌.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0,(9):25-27.

上一篇:只要世界还在坚持问问题 下一篇:独立学院大学英语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