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爸爸去哪儿》的课堂效应谈课堂教学与生活、传媒的有趣互动

时间:2022-07-10 02:21:57

从《爸爸去哪儿》的课堂效应谈课堂教学与生活、传媒的有趣互动

2013年秋,湖南卫视的大型亲自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人们从一群可爱的孩子和爸爸们的相处经历中,再次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质朴,看到了大人们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中的喜悦和困惑、焦虑,在感动之余,又引起许多热议。

虽然不是幼儿动画影视片,但是这样真实地记录原生态的幼儿生活状况的节目正是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幼儿的一个极好的有趣的窗口。在幼儿文学的课堂上,学生最大的学习障碍之一就是因为年岁逐增,虽然残存童年的快乐感觉,却早已经忘记了童真童趣的具体模样;应试教育的机械训练,更是扼杀了他们丰富的童稚的想象。他们能够从理论上理解儿童,认识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幼儿文学的趣味,却很难从感性的角度真实地感受儿童的喜怒哀乐,感受儿童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感受童言童行的天真烂漫,他们更难以真正体会到儿童生活与幼儿文学创作的关系。

所以,借着这样的大好时机,我们利用一周一次的节目播放频率,在课堂上同步引入对《爸爸去哪儿》的互动讨论交流,引起学生们的热烈响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爸爸去哪儿》深入理解幼儿的特点,理解幼儿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

幼儿的活泼好动,感情外露强烈,天真坦率任性等等特点在每一集节目中都有明显的表现,让学生们更直观地认识幼儿的性格特点。

正如皮亚杰研究指出: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是“自我中心”意识的方式,儿童从自己的感受认识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具体表现为“万物有灵”“物我一体”“前因果观念”和“任意结合”逻辑。

从《爸爸去哪儿》,学生们也可以清晰直观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一集中,王诗龄和黑米会把小羊当做小朋友,和它悄悄说话;第三集中,小石头看到大人捕获上来的鱼流血了,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聪明地解释“鱼流鼻血了”“它上火了”;

尤其在《爸爸去哪儿》第一集中,张亮父子走进农家小院,看到一个瓜架子,一只垂吊着的大葫芦搁在一个吊起来的小木板上。天天随口叫道:“西瓜荡秋千”; 张亮却立马解释说:“那是农民怕瓜太重了掉下来,拿木板托着它”。这个细节,更真实典型地说明了幼儿与成人不同的看世界的思维方式:幼儿认识世界是从自己的游戏、生活经验出发,是万物有灵的,是想象丰富的;成人认识世界往往是从知;出发,是科学严谨的,却又是有些无趣的。

这对学生们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理解幼儿文学欣赏和创作的出发点很有帮助。

从《爸爸去哪儿》深入理解幼儿文学的本体特征、美学特征所在

因为欣赏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文学的一系列独特特征。

其本体特征表现在,幼儿文学是浅语的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是充满爱的文学,是

启蒙文学;其美学特征表现为纯真美、稚拙美、质朴美、梦幻美。

这些文学的特征从何而来?来自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

学生们可以从《爸爸去哪儿》中孩子们的言行里深入体会到这一点。

他们从孩子们的“西瓜荡千秋”“鱼儿流鼻血”式生动随意的语言中体会到浅语的特点和魅力,从孩子们对世界对小动物对爸爸对工作人员的亲热态度中,体会到孩子们纯真质朴的爱:天天面对有爸爸口水的三明治,一句:“没关系,反正你是我爸爸”的质朴语言感动了多少人;诗龄晚上坚持要把小鸡抱到帐篷里和自己一起睡,担心“它没穿衣服,会冷的”,又让多少人在为她的稚拙可笑之余,看到她纯真善良的美;他们感受到孩子们天性的快乐,感受到孩子们在生活中的进步成长。他们对幼儿文学的特点和魅力也认识更深了。

从《爸爸去哪儿》深入理解幼儿文学的童趣所在

学生们观看《爸爸去哪儿》时笑声不断,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节目的笑点所在,会发现正是在于孩子们那些充满童趣的看似稚拙的言行。

石头手拿两只葫芦,放在头顶:“这是我的触角”; “我孵出了小鸡,小鸡会不会喊我做妈妈?”;天天把鸡蛋放在屁股下孵鸡蛋。。。

从《爸爸去哪儿》捕捉创作的素材,深入理解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们写惯了应试的八股文,对于如何从孩子们的生活中取材创作出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认识不足,《爸爸去哪儿》也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学习诗人班马的作品《男子汉绝交――一分钟》 :你冲着墙壁说:

走开!/ 我跟在你屁股后头低着脑袋。 /你“啪”地折断竹剑宣布绝交,/ 我伸过我那张宝贝邮票讨好。。。/ 这时你偷偷朝我看了一眼。/ 我也偷偷看了你一眼。 /于是我走向了你你走向了我, /你的手和我的手勾在了一起。。。

这首充满童真的优秀诗歌,与节目中孩子们的经历简直是惊人的相似。

三岁的王诗龄和黑米说话,可是黑米心不在焉,小诗龄生气了不理他,可是很快就后悔了,于是讨好地要把自己最喜欢的海绵宝宝玩具送给小朋友表示和解,可是小朋友都不感兴趣,气得诗龄把玩具丢在地上跑到帐篷里去,发现不对的黑米也跑进去,两人一前一后跑出帐篷,你看我我看你,就笑眯眯地抱在一起和好了。

从这个情节,学生们印象及其深刻地认识到幼儿文学与幼儿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这样比较学习的启发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从节目中孩子们有趣的生活经历出发,发掘出不少创作的素材。

如在第二集中,公鸡飞到树上去了,孩子说“爸爸,我去把它摘下来吧”,一位学生就以此为题写了一首幼儿诗:

公鸡扑着翅膀,

飞上了大树,

爸爸,

我能飞到树上,

把它摘下来吗?

作品虽然还有些稚拙,但是已经找到感觉了,值得欣喜。

又比如说,第三集最感人的一个情节是天天认错:爸爸要天天细心看护的鸡蛋“张小马”被故意使坏的田亮打破了,爸爸进门后天天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耐人寻味:先是淡定:“嗯,碎了”;当爸爸一脸遗憾地第二次问:“是我们的那个蛋碎了吗?”天天开始眼神闪烁:“不是,是别的蛋”“我们的那只呢?”天天随手一指:“这个”“不对呀,我们的那个鸡蛋上面有麻麻点”。这时,戏剧性的冲突、矛盾出现,天天是承认错误还是死不认账?结果天天稍一迟疑,就坦率认错了:“我错了”“我怕爸爸伤心”“你打我吧”。至此,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纯真善良美好的感情,勇敢认错的行为感动了所有的学生。

在这段节目中,孩子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通过具体细微的语言、动作、表情,层次细腻清晰地表现出来,这正是学生们练笔、构思幼儿生活故事的最好素材。

当今时代,是大众传媒无处不在,深度渗透人们生活的时代。综上所述,从《爸爸去哪儿》引入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来看,保持课堂与外界传媒的及时互动,充分利用发挥传媒的视听优势和热门话题,对打破课堂内外的隔阂,使得课堂更生动鲜活,对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学习热情,学以致用,都有非常实在的益处,值得我们好好关注。

上一篇:小学体育激励教学探究 下一篇:谈小学作文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