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要死在编制里”是严重的就业病

时间:2022-07-09 11:15:24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是严重的就业病

不少舆论觉得很震惊,不理解堂堂研究生为何会为“编制”选择做环卫工人,而且把“编制”看得这么重,于是又是“可怜”,又是“无奈”。我为这样的“震惊”而震惊,他们似乎生活在火星,一点也不了解我国当前的就业现实。

早在众多本科生、研究生争相应聘环卫工人时,笔者就指出,这些人看重的其实是事业编制,可有的人却还在为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而叫好。分析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必须针对职业本身,而很显然,假如没有事业编制以及与之对应的社会福利保障,环卫岗位是不可能对本科生、研究生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的。

我不认为这是大学生们的不是,而是我国的人才管理体系、社会福利保障出了问题,这是严重的就业病。本来,不管一个人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享有的社会福利保障应该是一致的,可是,我国行业之间、不同岗位之间的社会福利保障却很不同,这其中,编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编制的人,与没有编制的人,所享有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是很不同的。不仅如此,在职称评审、个人发展方面,有编制者,相对没有编制者也有很大的优势。

这是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业集中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学校一直在做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工作,呼吁他们拓宽择业面,打破“面子就业”思想,可是效果甚微。现实给大学毕业生最现实的教育―由于行业间的福利待遇差距,大家都盯住少数有编制、福利待遇稳定的行业、岗位,这也进一步加剧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我国教育与就业形成“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的链条。虽然环卫岗位不是通常意义的好工作,可是,编制的存在,让其比上不足,比下却有余。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大学生争相应聘也就毫不奇怪。

从公平就业,以及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出发,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分析编制对多元、多渠道就业的不利影响―编制会人为地将劳动岗位分为三六九等,引导求职者只盯住少数行业、岗位,从而淡化编制,或者剥离与编制相关的福利、待遇,让各职业、岗位平等竞争。这不但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各用人单位关注打造职业本事的吸引力。可遗憾的是,有关部门的行动却恰恰相反,进一步强化编制,利用编制来“招揽”人才。

这很容易给舆论错觉,认为是职业本身或者劳动者的求职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用人单位会把心思用在如何发挥编制的作用上,而忽视职业本身的建设。就像环卫行业,招聘大学生到环卫岗位,应该有系统的培养、管理、发展规划,着力通过引进大学生,改变整个行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但这些却没有看到,包括山东环卫部门曾招聘大学生、研究生做“淘粪工”,这些大学生、研究生的工作与其他工人一样,也是走街串巷淘粪,这对这一职业的内涵有怎样的提升呢?如此发展下去,大学生的就业难局面将难以改观,社会也不会因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提高发展水平。

上一篇:“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也有闪光之处 下一篇:梁疯子与泼墨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