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伤寒论中的服药护理

时间:2022-07-09 11:07:33

略论伤寒论中的服药护理

摘要:将《伤寒论》中有关服药护理内容加以归纳分析,从煎药方法、服药方法、服药后护理三方面详细介绍了该书的服药护理,为临床中药服药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伤寒论;服药法;中医护理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由东汉张仲景所著。该书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记载了大量中医护理方法,笔者对其服药护理理论试作初步探讨,归纳其中有关服药护理理论与方法,使之运用于临床。

1.煎药方法

1.1煎药用水及用量

《伤寒论》汤剂后注明了煎药用水的种类,如桂枝汤“以水七升(一升折合6080ml),微火煮取三升”[1]。这里的水,是清净的自然水,如河水、井水之类。还有取特殊用水以增强药效者,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潦水(即地面流动之雨水)一斗,……煮取三升”,取其味薄,不助湿气,而助药力以除湿热;枳实栀子豉汤以清浆水(即久贮味酸的淘米水)煎煮,取其性凉善走,调中开胃以助消化;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麻沸汤(即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以取其气,薄其味,利于清上部无形邪热。另有加用白蜜、清酒、苦酒煎药者,如大陷胸丸“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以白蜜甘平缓急,缓和药性,变峻泻为缓攻,且制甘遂之毒;猪肤汤用白蜜,取其润燥以止咽痛;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清酒(即陈米酒),以增强通利血脉的作用;苦酒汤之苦酒即米醋,取其消肿敛疮。由此可见,《伤寒论》根据不同病情,选择煎药用水,可以提高疗效。

关于煎药用水的用量,《伤寒论》根据药味、药量、药物质地、病情及煎煮时间等因素而决定,并在方后注明。如小承气汤“上三味,以水四升”,大承气汤“上四味,以水一斗”。前方药味少,药量轻,主治证病情亦轻,故加水四升;后方药味多,药量重,主治证病情亦重,故加水一斗。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因该方药量大,龙骨、牡蛎为矿石贝壳类药物,不易出汁,煎煮时间较长,故煎药水的用量宜大。凡用麻黄、竹叶、旋复花等质轻药物的汤剂,加水宜多,如麻黄汤“以水九升”,竹叶石膏汤“以水一斗”,旋复代赭汤“以水一斗”等。

1.2药物先煎与后下

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或减轻不良反应,《伤寒论》汤方后注明了药物的先煎与后下。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先煮茯苓”,小陷胸汤“先煮瓜蒌”,栀子豉汤“先煮栀子”,因为这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故宜先煎。麻黄汤、大青龙汤“先煮麻黄,……去上沫”,是为了减轻麻黄悍烈之性,以防发汗太过。大承气汤后下大黄、芒硝,是欲取其峻下,以泻热去实;桂枝人参汤后下桂枝,取其味辛气薄,通阳解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先煮蜀漆”,因蜀漆味恶腥而有小毒,先煎可以除其腥味,减轻毒性。由此可见,凡质重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者,宜先煮;凡质轻而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者,宜后下;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宜先煮久煎;凡解表、泻下药物,宜后下暂煎。

1.3煎药时间

关于煎药时间,《伤寒论》是以加入水量和煎取药量来体现的。如桂枝汤“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若用同样火力煎煮,显然前方时间短,后方时间长。因前方辛温解表,煎煮时间宜短,久煎可致药效减弱;后方健脾除满,煎煮时间宜长,方能煎取有效成分。此外,同一方中药物的先煎与后下,也体现了煎煮时间的长短。由此可见,煎药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其次还与煎取药物的效用有关,如重在取其气而略于取其味,则煎煮时间宜短,或用沸水泡服,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沸水浸泡大黄、黄连即是。

2.服药方法

2.1服药次数与剂量

《伤寒论》根据病情之轻重,体质之强弱,决定服药次数与剂量。汤药通常每日1剂,分23次服,如桂枝二麻黄一汤“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炙甘草汤“温服一升,日三服”等皆是。若需小量多次给药,可将1剂药分46次服用,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分五服”,黄连汤“温服,昼三夜二”,猪肤汤“温分六服”,如此可使药效持续。治疗咽部溃疡疼痛的苦酒汤,采取“少少含咽之”的服法,使药液直接持续作用于患部而提高疗效。若遇急症重症,宜1剂顿服,则量大力专,取效迅速,如急救回阳的干姜附子汤,“煮取一升,去滓,顿服”;泻热和胃的调胃承气汤,“温顿服之”。凡催吐、泻下、有不良反应的方药,《伤寒论》主张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对体弱者,宜减少用量。如润肠通便的麻子仁丸,“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催吐的瓜蒂散,若服后“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皆是先用小量,若未见疗效,则增加药量,中病即止,以免伤正。三物白散“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上三方中之巴豆、芫花、甘遂、大戟、附子均系性猛有毒之品,易伤正气,故体虚者宜减量用之。

2.2服药温度

《伤寒论》方多采用温服,因为温服能减轻胃肠刺激,有利于药物吸收。汤剂如桂枝汤,“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麻黄汤“温服八合”;大青龙汤“温服一升”;大承气汤“分温再服”等。即使丸、散亦主张温服,如理中丸,“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瓜蒂散,“取汁合散,温,顿服之”。

2.3特殊的服药时间

《伤寒论》对少数方剂规定了特殊的服药时间,以增强疗效。如攻逐水饮的十枣汤“平旦服”,即清晨空腹服药,则药物易于吸收,可以直达病所,逐饮于外;安蛔止痛的乌梅丸“先食饮服十丸”,即进食之前服药,以提高肠道药液浓度,导蛔于下。此外,张仲景《金匮要略》用蜀漆散治疟,强调“临发时服”,颇有实践意义,凡蜀漆、常山之类治疟方剂,必须在疟未发前12h服药,方能奏效,过早过迟,均难获效。

3.服药后护理

3.1病情观察与护理

服药后应观察汗液、二便、脉象等,以便了解病情变化,给予恰当的治疗与护理。

3.1.1汗液:服用解表方剂后要观察汗出与否、汗量多少,如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即瘥,病愈),停服后,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说明使用桂枝汤等解表剂后,以遍身微微汗出为佳,则邪随汗解;病愈后立即停药,以免过汗;若仍不出汗,宜继续服药,并配合进食热粥和加衣盖被,以助药力;若汗出过多,易致津伤气耗,引发变证,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因发汗太过,伤津助热,以致热盛阳明,气液两伤。故《伤寒论》反复强调,解表只宜微汗,不可大汗。大青龙汤“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说明药后过汗应立即处理,可用温粉周身扑之,以固表止汗。

3.1.2二便:即大便、小便。《伤寒论》常用下法通利二便,祛邪愈病。凡服用泻下、利水之类方药,需密切观察二便,《伤寒论》概括其变化有三。其一,药后二便通利,表示疾病向愈,则应停用下药。如茵陈蒿汤治疗阳黄,小便不利,“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说明药后小便通利,黄疸消退。大、小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若一服利,则止后服”;“得下,余勿服”;“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强调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其二,药后二便仍不通利,则继续服药,以通为度。如大陷胸丸“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抵当丸“取七合服之。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其三,药后泻利不止,须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医护措施。如三物白散“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该方巴豆辛热,攻寒逐水,药力峻猛,若下之太过,宜进食冷粥以抑制其泻下作用。若不及时处理,攻下太过,可致脾胃损伤。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此为过下之害。

3.1.3脉象:脉象是观察疾病变化的重要体征。药后脉转平和,表示病邪已去,正气渐复,疾病向愈,如“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少阴阳微,厥逆无脉,服药后脉象缓缓出现,是阳气渐复,预后较好;若服药后脉搏突然出现,且浮大无根,是阴液枯竭,阳气外越,预后不良;如“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若太阳表虚证之脉浮缓变为脉洪大,伴见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者,是为转属阳明热证。

3.2饮食护理

3.2.1热粥暖水,辅助药力:《伤寒论》注重用食物辅助药物,以增强疗效,该书药后饮热粥有二,服桂枝汤后啜热粥,取其助药力以外散;理中汤药后饮热粥,取其助药力以内温。服五苓散后多饮暖水,助阳以发汗,“多饮暖水,汗出愈”。三物白散“以白饮和服。……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该方以进热粥增强泻下作用,以进冷粥抑制泻下之力,运用之妙,令人叹服。此外,四逆散、五苓散、半夏散皆以“白饮和服”,白饮即米汤,功能养胃和中,可以减轻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3.2.2饮食宜忌:《伤寒论》重视药后饮食调理,如十枣汤“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说明药后宜食粥,即进食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说明病后应注意饮食调理,切勿过食。《伤寒论》要求服桂枝汤后“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服乌梅丸后“禁生冷、滑物、臭食等”,说明药后应禁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

参考文献:

[1]张仲景.伤寒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92.

[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下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2.

上一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下一篇: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