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创新思维 促进学习变革

时间:2022-07-09 10:43:53

激活创新思维 促进学习变革

摘 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写道:“从现在起到2020年,……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上海二期课改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创新思维;翻转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微课程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二期课改中都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见,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创新精神、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

作为一名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科技信息每年增加约为20%左右,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快速掌握新知识,走在专业领域的前沿。而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激活创新思维。

学校充分意识到这一做法的潜力,一方面,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来展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来发现学生学习的断点、困难和错误。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表达各自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教师之间能相互借鉴,提升教师专业化能力,提高教学

效率。

激活了创新思维,还需要建立以创造性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思维创新的空间。创造性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创新课程是以科学技术素养、人文精神和心理素养为三个基本点,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塑造创造性人格,形成具有综合能力和国际化素养的创造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因而在基础类课程的基础上更突出“拓展性研究类课程”。

我们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利用数字校园平台,突破学校和教材的局限,开设了学科整合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动手动脑的学科拓展选修课程。将创新教育与学科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做到创新教育课程化。在课程建设中体现四个特点,即融合学科知识、体现地方特色、师生共同建设、学习自主选择。

经过师生们的不懈努力,共同研发了以数字化传感器为基础的化学和物理探究实验、户外拓展生存训练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共23门校本课程,120个体验性人文学科研究性课题,涉及五大学习领域。组建了“网络社区”等社团,创建了“智能机器人”工作室,参加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一方面克服了教材的局限性,学生自主学习机器人等各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走访社区、服务团体等实践活动,学生开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对利用书本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有了切身体验。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比赛、贵州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也捷报连连。

创新课程为学生提供思维创新的空间,同时借助思维可视化技术引爆师生的学习力,满足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多元发展的需要。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面对不断扩大的学习空间和不断创新的思维已力不从心,这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数字校园,改变师生学习的方式。

学校正在建设包括校本微课程资源库、自适应测评系统、学生学习相关因素测评系统等五个方面的教育云门户,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回家的路上或家里,通过手机、平板和电脑收看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完成知识的在线学习,课堂将变成师生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突破现有学习空间、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

而微课学习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以下三个关键点:(1)必须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中,由教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2)单纯的微课资源必须向“在线课程”进化;(3)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必然需要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技术将推动教育质量提升。

学习方式的变革反过来又促进了课程和思维的创新,贵阳六中正逐步形成合作、竞争、共赢的和谐环境。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让我们懂得勤奋和汗水可以造就出天才和成功,但原文后面还有这样一句关键的话:“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力量,这也告诉我们,学习不仅需要勤奋,更需要唤醒和培养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 潘启祥:贵州省凯里市第一中学 夏江:贵州省贵阳市第六中学)

上一篇:生态大课堂教育理论初探 下一篇:中学英语教学策略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