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临《兰亭序》

时间:2022-07-09 08:33:41

赵孟兆页 (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署水精宫道人、鸥波。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故人称赵吴兴。赵孟兆页 为宋太祖之子秦王赵德芳十世孙。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历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学士,封荣禄大夫,故世又称赵学士、赵承旨等。卒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故后世也称其为赵魏国、赵文敏。

赵孟兆页 在历史上是一位各体兼善的大家,也是元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载:“(赵)篆、籀、分、隶、真、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可见对其书法赞誉之高。同时期的虞集称赵孟兆页 :“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明代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在赵孟兆页 所擅长的各体书法中,行草书的成就是最高的,传世作品也以行草书为最多,对后世之影响也以行草书为最深。他的行草书直入山阴之室,继承了王羲之不激不厉的平和书风,于智永、褚遂良、陆柬之、宋高宗赵构而一脉相承,笔法蕴藉沉稳,结字平整而秀丽,书风形聚而神逸,颇具东晋士人风流倜傥之气。

兰亭序》简称《兰亭》,又名《兰亭集序》、《禊帖》等,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与孙绰、谢安、郗昙、支遁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祓禊之礼时为诗集所写的一篇序,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结构、笔法堪称完美,被后来历代书家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版本历来流传众多,现在流传的各种《兰亭序》的临摹本,最为有名的墨本是旧题冯承素所摹的“神龙本”。此本勾摹细腻,笔画灵动多姿,起承映带之迹清晰可见。而传世拓本中最为著名的则是依据欧阳询临本上石的《定武兰亭》本,从个别字的书写特征、涂改痕迹,以及全篇的行款章法完全一致来看,它们当是祖述同一个底本。

《兰亭序》的笔姿变化多端,笔力的劲健涵蕴于内,而无外耀争折之险。由笔姿观察其笔法,其中锋与侧笔相生相发,转换灵动:呈现妍媚则用侧笔,而圆润生发其中;笔画取劲则用正锋,其点画力度实足。其运笔的速度,流畅而匀和,不激厉也不迟涩,笔势自然含蓄。作者从容地把笔运毫,结构字的形态,欹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既雕既凿,不露痕迹,真可谓是“天下第一行书”!

现在有数本《兰亭序》的赵孟兆页 临本传世,而我们讨论的这件《兰亭序》赵孟兆页 临本的底本当是《定武兰亭》拓本。通观这件临本,我们可以发现全帖一笔不苟,颇有天然之趣,虽从规矩中来,却无一毫窘束之意,使人想见神仙蜕骨的风度,可谓遥接书圣传脉。仔细对比原帖和赵孟兆页 临本,我们发现虽然赵孟兆页 强调临摹要“宁谨勿肆”,但他也不是纤毫毕肖,可见赵孟兆页 在临帖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体会。可以说通过临古,赵孟兆页 追求的是“法”与“美”。赵孟兆页 对“法”非常重视。他在《兰亭十三跋》中写道:“古法终不可失。”赵孟兆页 尝言:“学书有二,其一曰笔法,笔法不精,虽善犹恶;其二曰字形,字形弗妙,虽熟犹生。”赵孟兆页 要求笔法“精”,字形“妙”,在临帖与创作的过程中对每一个字的书写都可谓精心细意。赵临本多了平正与圆活,更多地把王羲之所表现的东晋“韵”的书风转为对“法”的追求。董其昌评赵孟兆页 云:“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此赵吴兴所以不入晋唐门室也。兰亭非不正,其纵宕用笔处亦无迹可寻。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赵孟兆页 临书平正,规律易寻,如字形雷同较多,缺少变化,包括字之取势、笔画排叠,等等,写法相对固定,不似《兰亭》一字一奇,而这正是赵孟兆页 在宋末元初书法法度不严的大背景下,对晋唐书法“法”的崇尚与追求。

另一方面,赵孟兆页 所临的《定武兰亭》为石刻拓本,我们还可以通过“笔”与“刀”的关系探讨赵孟兆页 对《定武兰亭》的临摹方法。毛锥和利刃是两种不同的工具,所以墨迹和碑刻才有了不同的风格面貌。以“笔”临摹“刀”势必要经过想象“还原”,这样才能突出“写”的意趣,包括用笔自然、行气贯通和墨色变化等。否则,纵使细入毫厘,也是泥塑木雕,神采索然。启功先生虽然主张师笔不师刀,建议临摹墨迹。但他对赵孟兆页 所临碑刻仍给予极高评价:“盖晋唐人书,至宋元之后,传习但凭石刻,学人摹拟.如为桃梗土偶写照,举动毫无,何论神态!试观赵临右军诸帖,不难憬然而悟其机趣,其自运简札之书,亦此类也。至于碑版之书,昔人视为难事,以其为昭示于人也。故体贵庄严,而字宜明晰,往往得在整齐,失在板滞,赵氏独能运晋唐流利之笔于擘窠大字之中,此其所以尤难逮及者也。”“笔”和“刀”不是绝对和矛盾的概念。《兰亭序》既有摹本,又有刻本,两相对照,可以参悟。从摹本看,芒角鲜明,神采发越是其优;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刻本之气深力厚,雍容冲和,又是“刀”赋予“笔”的意外之奇。这样,我们便可以从赵孟兆页 临《兰亭》中探求笔法,理解古质今妍的进化之机,仔细玩味赵临本对王羲之书法在用笔上的古今变化,才能真正成为知“别”、知“融”的善学者。

对比《兰亭序》摹本、刻本以及赵临本,我们发现变化与统一是一对矛盾,一味强调变化,则风格不易统一,甚或野乱狂怪,流于低俗;一味强调统一,则千字一同,了无生趣,甚或一味滥熟,令人生厌。在笔力劲健,结字俊朗的基础上,寓变化于统一之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非大手笔难臻其境。赵孟兆页 临《兰亭序》,生秀之韵,跃然纸上;兰亭风采,再现毫端。赵孟兆页 诸种书体皆承王羲之一脉,行书(如图《闲居赋》)、楷书(如图《洛神赋》)都能发现羲、献的影子,可以算得承绪“二王”衣钵的一代大家。

上一篇:抵制谣言,我们责无旁贷 下一篇:书以载道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