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时间:2022-07-09 07:38:36

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摘要: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为研究对象,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建议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保持自身特色,建立起具有实践性、市场化、宽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市场需求;能力本位;宽基础;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74-0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点

我国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包括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单(多)科性专业型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三类。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升本转型而来的,这样的历史渊源造成很多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建校之初,专业课程定位较为模糊,要么沿用原来高职院校偏重操作技能性的课程体系,要么矫枉过正向科研学术型院校靠拢,建立了以学科为中心的“学问化”专业课程体系。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在2013年由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合并组建而成,面临着如何从高职高专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问题,在转型过程中专业定位是关键,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又是这一关键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途径在于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校的现状完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包括四个:一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三是以教学为主;四是以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服务。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综合性大学的学术型人才,也区别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结合学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优势,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能力强,推广、转化、应用能力高的特点。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大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受到原来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影响,院校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一些专业向学术型高校靠拢,造成基础理论课分量偏重,难度较高,未能突出应用型高校的“应用”的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虽然应脱离高职院校原有的技能为导向的特点,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应保留一定的市场需求驱动性,应该根据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来设计课程体系,并与企业共同探讨专业课程设置,这样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出“产销对路”的毕业生,满足社会的需要。

2.公共课过多,专业课少,造成学生专业素质不过硬。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时安排来看,公共课程占用学时的比重达到12%左右,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比重总和不超过60%,这样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真正的专业技能学习时间过短,不能根据专业的需要选择公共课程,致使学生的专业素质不过硬

3.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构建课程,忽略工作能力与课程的联系。现阶段,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计是以学科为导向,强调的是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实用性和职业性,忽略了产业与教育、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这种课程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但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4.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设置顺序致使理论和实践难以有效融合。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理论和实践课的设计上往往各自为政,隔离开来,一般都是前3年是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后1年单独的进行实习实践,而往往实习实践阶段由学生自由选择,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组织指导。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空泛,实践过程难以内化,甚至有的学生应付了事,不利于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1.岗位需求原则。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符合就业以后市场和岗位对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时,首先要对未来学生的就业方向、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将岗位的职业要求分解成为多个核心任务,确定各个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找到与知识、实践的对应关系,将课程体系以此为依据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脉络鲜明的课程体系。

2.能力本位原则。应用型本科教育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层次的理论基础,更要求具有工作项目开发、规划、设计、实施的能力,需要学生能够现场贯彻执行方案。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必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能力要求渗透到课程的各个环节,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的授课方式在重视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更强调实践环节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实践环节,产、学合作教育是实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因此,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院校教育除了解决学生“干什么”,还要解决“怎么干”、“怎么干好”的问题。

3.宽基础、高素质原则。虽然应用型本科教育比学术院校强调技能性,但实践操作仍然是以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经济的发展,单一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生涯需要,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该更注重学生知识面的宽度而非深度,多元化而非单一化,交叉性而非专业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的选择将会因此而更多。同时,随着产业的更新升级,工作环境的变换,未来学生的工作机遇选择更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发展的持续性,能够学会学习,不断的自我更新知识体系,学校教育更应提高的是学生素质,而非灌输更多知识。

四、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的理论课程教育既不能像研究型大学那样又厚又深,也不能像高职院校那样够用即可。需要结合两者的优势,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关注培养学生将理论内化为思想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依据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实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多的是需要对课堂实践、实验课程、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设计。同时,要改革实践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和做”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加强校社、校企合作,促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出学校,企业和专家走入学校。

2.对市场和学生进行调研,以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要了解社会的需求情况,对学生未来的行业和职业充分调研,把握该行业需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将这些情况纳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同时,学校要了解毕业生情况。除了了解目前本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内容,还应及时分析在工作中他们最需要的知识内容、专业能力、期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将这些信息反馈回课堂教学中来。

3.合理设置专业课和公共课,灵活选课制度,融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衔接。在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院校应该更多的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重视教师的信息反馈,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需求,允许学生灵活选课,根据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设计,以及对学生的课堂信息反馈来设置课程门类和学时。为了有效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可以尝试改善两种课程的衔接机制,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拨出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并将理论课成绩和实践课成绩都作为期末成绩的评分标准,这样避免了单一的笔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水平问题,也避免了由于实践课程占用课时,而无法完成理论教学任务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建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倾向性问题剖析——课程改革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0,(5).

[2]王文科.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化取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3]魏传光.大学通识教育的异化及其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4]贺君.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基金项目:2012—2013年度河南商专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证券投资基金》课程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宋晓薇(1981.2—),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系,计量经济学硕士,讲师,从事经济、金融等问题研究。

上一篇:公共管理类大类专业分流过程 下一篇:高校课堂礼仪回归关键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