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09 07:32:28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教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特别是他们由于物质贫困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严重困扰,我们应对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social economy's fast development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thorough advancement, the university lives the community to receive all quarters attention more and more impoverished, specially they the psychological question which impoverished produces as a result of the material become in their development process a serious puzzle, we should tak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to help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regarding this.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心理 对策

Key words:University impoverished fresh psychology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可素芬(1977―),女,河南焦作人,焦作大学法律与政治学院教师,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卑心理突出

自卑心理是高校贫困生突出的首要问题。贫困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或者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生活比较简朴,他们很容易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和其它学生没法比,这种距离感使他们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特别是当前高校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与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超前消费和攀比心理,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表现为悲观失望、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甚至对自己不满,痛苦孤独。这些不良情绪如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调适,将伤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2、自尊感过强,敏感而心理脆弱

贫困生因为困难的家境从小受一些歧视和挫折,这样养成了他们自尊心强的特点,部分贫困生更是因为想掩饰自己自卑的心理而用过强的自尊心来武装自己。强烈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听不得半句有关贫困的话,受不得半点委屈,不能理智地看待周围的一切,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其中部分人稍遇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悲观绝望。这样由于性格上过于内向,精神上焦虑不安,萎靡不振,人际交往自我封闭,言谈举止小心翼翼,造成人格上的缺陷,给人一种猥琐、消沉、懦弱的感觉。

3、焦虑、忧郁心理

焦虑是通常由于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引起的忧虑、紧张、失望、恐惧、焦急、羞愧等消极感受。贫困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以优异的成绩慰藉父母、兄弟姊妹的一片苦心,所以上进心极强,但是,大学校园里“高手云集”、“人才济济”, 特别是有些学习基础较差的贫困生,虽然读书十分勤奋,但考试成绩却不很理想,他们会深感对不起家长、老师。长时间的自卑使一部分贫困学生的心理慢慢地转向地转向忧郁。忧郁心理使他们觉得生命中没有希望,偶尔心底泛起的一点点关于未来责任、理想的想法,往往会被那些来自同学的、社会的有意无意的伤害和挫折压抑得失去活力。

4、思想偏激、轻生厌世

一部分学生却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不是去面对现实、奋发进取, 而是丧失了自信,甚至在思想上走向了极端,“愤世嫉俗”,思想偏激,哀怨满腹,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有的通过酗酒、逃课等方式寻求寄托,有的把自己包裹起来,惧怕改变,致使自己在极端的内心痛苦之中煎熬,感到走投无路,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如自杀、精神崩溃等)。

5、不思进取的依赖心理

招生“并轨”以来,面对我国高校开始出现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党和政府及高校对困难生的扶助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高校基本上形成了以“奖、贷、减、免、补、勤”等为内容的资助体系。但这种扶困、解困工作往往集中在怎样进行“物质扶贫”,而对“精神扶贫”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些贫困生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不愿自立自强,而是完全指望政府和学校资助他们,希望社会好心人帮助他们,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久而久之, 极有可能产生依赖性格和依赖心理。

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必须做到多种解困:

1、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贫困的思想,放下思想包袱

我们应该通过思想教育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是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不是由个人主观决定的。面对贫困可以选择不同的态度。如果积极进取,就能勇敢面对挫折,从而向目标迈进;贫困虽然对个人的发展带来一些限制,但也能带来种种优势,如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将成为人生巨大的精神财富。

2、通过自己的实践,锤炼自信、自尊、自强的品质

使贫困生认识到家庭不能选择,但自强自信的能力却可以创造和培养。贫困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活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做到宽容待人、大度豁达。相信只要自己诚心与人交往,别人就会乐意和自己沟通。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贫困生消除自卑心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艰苦朴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学校要十分注意校园文化的建设, 要着力培育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怀、真诚接纳、共同成长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要鼓励贫困生踊跃参加课外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丰富多采的文娱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树立信心。要针对高校贫困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以高尚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健康成才,努力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使受教育者处处感受到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成为一个有责任心、富有追求,肯吃苦,具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

4、抓好队伍建设,加强人为关怀

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对专兼职工作队伍进行系统的、完备的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这支队伍尽快具备较强的素质和能力,能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及时的干预和辅导。由于致贫原因的多样性,成长环境的差异性,导致每个贫困学生面临的困境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渗透了爱心的感情交融。因此,在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强教育者的“感情投资”,做到“以情动人”,在具体的工作中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救助和扶持过程之中,以真挚的人文关怀缓解学生压力,使学生不仅在生活上自立,同时在精神上自强,不但在经济上解困,同时在思想上富有。

5、建立贫困生档案,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指导

针对在校贫困生,高校应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普查, 对贫困生中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注意建立档案,追踪了解,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通过真情释疑、融情说理等科学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教会他们掌握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如何克服和战胜困难,做生活和事业的强者等等。有些心理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因性格或难以表明等原因,即使心理存在问题,也不愿意与别人交谈,不愿打开心扉。但现在大学校园都有网络,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迅捷性、互动性、便捷性,时间、空间不受限制性,学生可以和心理咨询老师在网上平等的沟通,交流的形式也是“见字不见人”,这就使得性格内向或当面沟通有障碍的学生也能毫无顾忌地敞开心灵。总之,高校贫困生群体是一个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群体,我们在帮助他们摆脱物质贫乏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6、加强就业指导,拓展贫困生就业途径,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

面对高校这个日趋庞大的弱势群体,高校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比一般同学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但关系到他们本人和家庭成员的生存状态,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有必要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及时有效的帮助。一是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指导他们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在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二是引导贫困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通过开展就业心理辅导,不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抗挫力”。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要树立服务意识,对贫困生在就业方面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四是通过推荐贫困生在公司、企业、设计院实习等形式,让贫困生用自己的勤奋和能力获得就业的机会。

总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交织着思想问题和管理问题,因此,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将是高校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育、管理和引导的结合,也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配合和努力。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明天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郑辉.高校生活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9(4):26-27.

[2]李海星.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 2002(11).

[3]祝淑媛.当代大学生压力源及消除办法的探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4]曹坤・据调查犯罪大学生半数是法盲,贫困生犯罪率较高[N],法制晚报,2005-02-22(2)・

[5]新华网.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EB/OL]・(2004-09-17) [2007 - 12 - 01]

上一篇:《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浅析 下一篇:对统计学中变量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