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根红线,促一段姻缘”,让学生爱上写作

时间:2022-07-09 05:17:08

“牵一根红线,促一段姻缘”,让学生爱上写作

能促成一段姻缘乃是积下大德,红线就在你的手中,何不来试试?

――题记。

从事语文教学十余载,每每到了写作课都会心急如焚,不怕别的,就怕在自己走进教室的那一刻看到学生愁苦的面庞。为什么学生这么不愿意写作,甚至还到了惧怕的程度呢?写作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能把自己想的写下来,让大家去分享自己的喜和忧。

这样的问题时时萦绕心头,彷徨过,思索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经验的丰富,逐渐地有了清醒的认识:原来问题不光在学生身上,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浓,我们老师也有一定责任的。

我们都看到过一则关于《英语不用教》的广告,里面一位家长的话令我痛心:“两三岁的孩子,每天逼着他学,能好吗?”看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对,“逼着”。想想我们,对于作文,有多少时候不是逼着学生完成的呢?我们往往的做法是到了作文课给学生一个题目,然后让学生按照我们所给他们的写作顺序(先确立中心,再选素材、设计开头结尾等等)开始思考,然后再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上。我们哪里会考虑学生愿不愿意去写、有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可是作为教师我们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写作是需要灵感的,灵感不来,挖空心思也没有用。学生迫于无奈,只好堆积华丽辞藻,说一些空话套话吧。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愿意写作甚至是爱上写作呢?下面我就将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简单介绍一下,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指正。

第一,打破固定的时间,变换指导模式。

先说时间固定问题。有的老师平时对学生没有写作方面的要求,像写写日记、写写心得甚至是随意的勾勾画画都没有,一到作文课就布置题目让学生写,接着就是上交、批改。这样的做法学生当然创作不出好的作文,因为“你来得太突然,我们毫无准备,无从下手,不知所云”。而我的做法是:学生平时将自己的零碎感受记录到一个小本上,这些东西甚至可以不成章成文。至于作文,只要在一周的时间内交一篇就好,什么时候来了灵感什么时候写下来。当然,我也不会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写,我会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专题的训练,这样才可以有放有收。

再说指导模式问题。很多的老师会给学生很多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让学生严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去写。我们都知道作文需要的是创作而不是简单的记录。你把模子放上了,学生还怎么创作?只能死板地填充,这样的作文毫无个性,出炉的全部是“亲兄妹”。当然,必要的指导也是要的,不然老师的作用就消失了。那么怎样的指导会更有效呢?这让我想到了在省优质课中一位老师说的话:如果让我上作文指导课,我会先让学生写,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写,这样既能更好地看出指导的效果,又不会抹杀学生写作的个性,而不是像大家这样,先给学生方法技巧再让学生创作,这样写出的作文嚼着还有什么味道呢?

第二,给学生充足的信心,让学生觉得“我能行”。

作为老师,我们总是“望子成龙”甚至是到了求全责备的地步,总是希望学生的作文完美无缺。我认为好的作文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有亮点就会吸引读者,就是可读性的文章。当然,这并不是说老师只做老好人,一切顺着学生,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缺漏我们也要指出,但是要注意方法方式,争取让学生笑着接受、乐着改正、愉悦地提高写作水平。这样还愁学生不愿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吗?

第三,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现在的学生最愁的就是不知道写什么,老师出的题目他真的没有经历过,没有任何的感受而言。怎么办呢?那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找到相应的素材,解决学生写作空洞的问题。下面我举这样一个案例,我们一起总结: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发现情景作文要比老师出一个题目来让学生写达到的效果要好。一次作文课,正好赶上下着鹅毛大雪。我刚踏进教室就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咱别写作文了,来看看外面的雪吧,多美啊!”一道亮光从脑际闪过:对啊,不如让学生先观察一下下雪的情境,再让学生创作,可能会有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就顺势说:“好吧,那就按照你的意愿,先不写作文了。”话音刚落,学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到窗前,欣赏着外面的雪景……

大约20分钟后,我说:“好了,同学们都回来吧,看大家心情不错,那我问一下,看到外面的雪,大家都想了些什么呀?”同学们纷纷回答:“想到了‘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小时候堆雪人”“鲁迅先生写的《雪》”、“雪中送炭”、“刘皇叔下雪天拜访诸葛亮”……我接着说: “那同学们就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吧,今天我们就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人抱怨无东西可写了。作文交上来后效果也是非常的好,有的同学借着雪论起了三国,有的写雪中送炭精神,有的回忆童年的美好往事,有的对下雪的情境描绘得生动形象,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啊!

我们来总结,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我们可以这样做:1.引导学生观察;2.调动学生的记忆;3.启发学生联想想象;4.为学生创设情境。

老师手中一根线,帮助学生与作文牵因缘。我是月老,那你呢?

上一篇:新课改下陶艺教学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纲举目张 课标先行 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