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智慧”的本能

时间:2022-07-09 04:43:40

召回“智慧”的本能

《人生的规则:灵性成长之旅》

作 者:[美]谢莉·卡特-斯科特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定 价:29.90元

【 智囊推荐 】

书本书观点深刻而睿智,作者认为,生命是一所终身全日制学校,每一天都在为我们布置着一堂堂需要修习的功课。无论是接受还是抗拒,这些必修课都将不断重复,学会方止。而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愿景、信念以及内心智慧。只要我们能够平息思想里的纷乱声音、倾听自己的内在精神,就能够创造出自己渴望得到的理想生活,通往更高层次的真我。

前几天微博上有人谈到:定位、方法和努力,是人们取得成功的三大要素。我评论道:这三大要素还是比较狭窄的或者已经过时了。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人的能量级,只有能量高才懂得定位,且能量高基本是先天的,后天修炼成的很难,这才是成功人士在现实中极少的原因。现在企业招聘员工,选择的重点早已从考察专业知识技能,变成更多看情商、看沟通能力、看团队意识了。《人生的规则——灵性成长之旅》再次告诉我们这些变化,让我们从以往的一些错误人生概念里解脱出来。我的新书《死去还是活来》的核心观点其实与此书是一致的。我认为:中国的优秀企业之所以那么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优秀的企业家极少,优秀企业家的核心是由于他们几乎是天生具备较高正能量,而这个东西也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来改善,只是极难而已。我的第一稿曾经引用了一些中国灵性大师的观点:一个是说人的能量是可以量化、可以分级的;另一个是说人的能量与累世的修行有关,且能量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可惜这些好的观点在出版前,被“政审”掉了。其实他们不能理解我引用这些观点的良苦用心:我们这个社会是个极其功利、极其物欲的社会,很多企业主急功近利、没有任何底线的做法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种负能量的泛滥不仅影响他们本世,还将影响他们后世的道理。如果他们中间大多数人明白这个道理,或许这个社会将慢慢沉静下来,回归到“规则”的范畴。

《人生的规则》把人生比做一场游戏,但是没人告诉你游戏规则,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游戏里面瞎撞,结果机毁人亡的有之、鼻青脸肿的有之、迷茫绝望的更多……苦难何时是个头?心灵大师谢莉为我们指出了“人生的10条规则”。笔者选一些特别有感觉的跟大家分享评论一番。

让直觉来选择

《人生的规则》作者力主以直觉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这与我们国家的主流哲学观是相悖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反对先验的、先知先觉的东西。我们可以先避开枯燥的理论探讨,听一些故事。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时候人类是被所谓“科学”和“知识”忽悠了,我们甚至“退化”到不如动物的一些本能。我们注意到,离我们最近的猫和狗这些动物的直觉要强于我们:它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感觉到与它们个头差不多的同性(特别是雄性)的存在,且马上就兴奋起来,毛耸立起来,开始狂奔过去,疯狂地吼叫,对方也是如此。这种现象在夜间尤为明显,视觉肯定看不到的地方,它们却“感觉”到了对方的存在。人类其实是有这个功能的,只不过被长期的左脑训练(所谓学习)给弱化了。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越来越证明:由左脑支持的逻辑、理性、知识在人做决策时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右脑主导的直觉、潜意识却无比的强大。在做一些重大决定时,人们最终靠的是自己的直觉,而不是理性分析判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上学不多(往往小学水平)的企业主在决定企业发展方向时,靠直觉做出的决策多半是正确的。这些现象提醒我们:不管我们的主流哲学观支持不支持,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自己的感觉,用自己的直觉做出判断,人类开始回归自我,找回原本就是自己的那些“本能”。

因果的源头就是你自己

这个说法太对了。我们可以用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来诠释这点——吸引力法则。这个法则的工作原理是:相似的吸引相似的。如果人感到兴奋、热情、激昂、愉快、欢乐、感激或者丰足,那么发射出的就是正面的能量。相反如果感到烦躁、焦虑、压力、生气、愤恨或者悲伤,那么发射出的就是负面的能量。社会上太多故事在验证这个理论:一些人事业上屡屡受挫,他们总是抱怨别人的不是,抱怨环境、抱怨社会对他们不公平。其实他们不知道(或者是不愿意承认),这正是由于他们的某些潜意识缺陷造成的结果。他们的愤恨与烦躁引来的恰好就是社会对他们的负面反弹,这个潜意识源不消除,他们恐怕一辈子都会活在负面的环境里。一些大龄女孩找不到对象,当你问她们到底要找啥样的人时,她们会瞪大了眼睛说: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啊,不过……结过婚的不行,年龄太大了不行,没有责任感的不行,没有幽默感的不行,长的太“随意”了也不行。谁都知道,当她给你列出这么多“不行”后,谁还能认为她能找到如意郎君呢?再举一个耳熟能详的正面案例:联想老板柳传志无疑是成功的。很多人认为是他运气好,或者说他赶上了好机会,然而事实还真不是那样。柳传志作为教父级的企业家还真不是白给的。他的正能量基本上是天生的,这股正能量使得联想像所有企业一样碰到的危机与挫折时,总能化险为夷。而且在柳传志这股正能量辐射下,“吸引”了像杨元庆、郭为、朱立南等领军大将;同时也“排斥”了像倪光南、孙宏斌等能力大、能量弱的人。后来发展的事实也证明,这些人在离开联想后也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的闪光点,没有逃出“吸引力法则”的“魔咒”。应对这个法则,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法术可以破解。首先是认可自己的潜意识缺陷,认真面对它,用修炼来渐渐地改善自己的负面状态,除此没有其他破解之法。

仁者淡泊养心机

淡泊是佛教信仰的一块基石。谢莉说的好:我们总是努力让环境屈从于我们的欲望,除非我们放下羁绊,不再总奢望事情按我们理想的状况运转。一旦抛开“彼处”好过“此地”的执念,我们就可以学会淡泊了。当然这是理想,我们要做到这点太难了!从全社会层面说,地球上人类就处于狂躁中,我们不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一味地、掠夺性地消耗各种资源,使我们的大环境越来越趋于恶化,温室效应、冰川消融、南北极冰盖融化、水资源骤减、森林消失、沙漠化、动植物大批灭绝????大自然在人类的严重破坏下,向人类的报复也越来越严重;从企业层面说,大多数企业,完全是“唯利是图”,为了逐利不择手段。根本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度,造成大量产品过剩,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从个人层面说,每个人的个体绝大多数也是“随波逐流”,随着社会处于躁动状态中。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激烈的竞争中度过,被“灌输”了大量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用不上的“知识”,只是为了抢到比较稀缺的社会资源。整个社会淡泊不下来,每个人也淡泊不下来,大家都在被什么“成功学”、“励志经”误导着,似乎只有卷进全体的狂躁中,才对得起活一回。其实最大的误区是不知道人活着的意义何在?都误以为疯狂的“走一回”才是目的。所有的教育,主流社会的宣传也是这么引导的。大多数人不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正确的;对于个人是如何静下来,提高与改善自己的能量级,修正潜意识缺陷,把本世过得更美好,为来世打下更好的基础。假如多数人都意识到这些,整个社会可能就会慢慢静下来,还我们一个宁静、绿色的地球。

与其执着 不如放手

这条是针对那些追求“完美”倾向的人说的。根据心理学分析:追求完美人的心理背后其实隐藏着恐惧。哈佛大学的伯恩斯教授进行过这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人群之中约有40%是属于追求完美的人。可以预料的是,这40%的人所受的压力,比其余那些不追求完美的人要大得多。实际上,追求完美的人由于经常遭遇到挫折和压力,因此可能会降低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工作效果。有些人以争取高水准为乐,他们要求的是合理的卓越的表现,这种健康的追求,并非 “追求完美”。

但“追求完美的人”却强迫自己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完全用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结果,他们便变得极度害怕失败。他们感到自己不断受到鞭策,同时又对自己的成就不满意。事实证明,强逼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有碍健康,还会引起像沮丧、焦虑、紧张等情绪不安的症状,而且在工作效果、人际关系、自尊心等方面,亦会招致失败。

发现心灵的终极智慧

谢莉这段话说得太好了:智慧不是一种有待实现的状态,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有待召唤回来的状态。在你降临人世的时候,已经完全具备了所有人都具备的无限智慧;为了回想起智慧,你只需抵达内心深处,找到那个与无限神圣源头联系起来的方法。我对这段话之所以有(汗毛竖起的)感觉,是因为在多年前就渐渐地悟到了这点。我悟到:人的知识很多不是被“教”会的,而似乎是被“回忆”起来的,教育的过程应该只起到了提示的作用。甚至我还悟到:从古到今那些大师,像老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与我们常人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唯一有点不同的是他们的心很干净,没有什么“杂念”,生存状态又很静,所以他们完全抵达了他们内心的深处,“回想”起了人类最深的智慧而已。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常人需要的其实就是看谁能从浮躁的状态静下来,心无旁骛,去探索已经存在于你内心的深处。谁做得到位,谁就能逐渐接近终极智慧。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生的规则》无疑是一剂清凉剂,使人们能从狂躁的贝塔脑波回归到阿尔法脑波。人类太需要静下来,地球太需要静下来。能不能静下来,取决于人类整体的能量与智慧了。

上一篇:财知 15期 下一篇:因材施教走出自己的“教育小时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