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工夫兴味长

时间:2022-07-09 03:48:29

诗人流沙河在诗中写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中国人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而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诗文可以说是一颗颗足以照亮心灵的明珠,需要沉下心认真地品味,正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养工夫兴味长”。

而现实中的古诗文教学充满了那么多的迫不及待,一颗颗明珠被击得粉碎,一朵朵美丽的花被碾得粉碎。

迫于授课进度的压力,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琐碎的分析,繁多的字词解释,带来的是课堂上的急行军。犹如爬山的旅程,只为爬到山顶,路边美丽的小花,淙淙流淌的小溪,在雾气中或隐或现的松树,一切一切的美景都忽略了。这样的爬山还有什么意义,过后还会留下怎样的印象,又怎么能愉悦身心,颐养性情。于是想起阿尔比斯山上的一幅箴言:“慢慢走,欣赏啊!”

要让学生欣赏每个人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即使这个片段在别人看来再怎么微不足道,只要能打动这个学生的心灵,能够在这个学生的灵魂里留下印痕,那就是成功。每个人的阅历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趣味是不一样的,别人爱吃的自己未必爱吃。让学生品味自己喜欢的,就会有滋有味,教师的职责就是想办法把学生引向深入。让学生抄录下感兴趣的语段,写下个性的评论,熟读之,诵读之,不断地涵咏,不断地品味,慢慢地这些片段就会成为滋养学生灵魂的甘甜雨露。

要让学生欣赏自己不清楚的实虚词、意象,不仅仅让学生懂得意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语境,反复品味。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学生不仅仅要明白“前”字名词做动词这一用法,更重要的是品味到蔺相如的智谋和胆略,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让学生欣赏语言,就要让他们不断地朗读品味。古人云:“诵读得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如,读《荆轲刺秦王》,非熟读无以体会刺秦时的紧张。“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这一系列短句的使用,就把荆轲的镇定从容、秦王的惊惧慌乱、群臣的尽失其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只是泛泛而读,不反复地吟诵,就很难体会其中之味。

要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以致用,模仿一下,关注一下自己的人生。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看到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构思的影子;从朱自清的《歌声》,可以听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音乐的声音;从庄子的《庖丁解牛》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的构思与内涵,可看到战国的先哲和家之首交谈的身影;从李斯的《谏逐客书》,可以看到他对荀子《劝学》的亦步亦趋。用心品味比较,发现大家都是在模仿中关注人生,作为青年学子,也应该拿起自己的笔,循着先哲的脚印,感悟自己的生活。

面对众多秀丽的山川,不可能一一登临欣赏,但如果登临一座就认真品味,那么这座山就会成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带来的启迪更是难以磨灭的。古诗文学习与之同理,少一些迫不及待,多一些从容,让学生真正慢慢走,细心地品,咀嚼出自己别样的人生。

上一篇:食品抗菌包装技术研究进展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铸造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