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原”突围

时间:2022-07-09 03:11:40

进入21世纪,世界上充满活力的大都市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蕴藏着巨大的革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革新和创新精神不仅影响着这些大城市的心脏,也通过复杂的信息交流网络向周边地区辐射。

对于太原这座城市而言,人人皆知“大太原”经济圈中机遇无限,然而究竟怎么做才是突围的关键,什么样的规划才最契合这座古老城市的发展脉搏,这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社会各界的探索与支持。但无论对于哪一方而言,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发力是关键

原山西省委常务副秘书长李淳始终认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聚合是新一轮城市化的显著特征。理性地处理好城市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是提升城市群地位的关键。实施“大太原”城区与晋中榆次区联合开发,借助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更好调整两市产业布局,才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群。而实施太原市城区与晋中榆次区联合开发,应以包括文化产业(教育、科技、休闲娱乐、旅游、体育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和以高科技类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重点,以优化经济环境、人民生活环境为重要目标,突出功能建设,增强区域辐射功能,全面提高城市品位。从而使太原市、晋中市在城市建设上体现自己的特色,而在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上和改革开放的对外形象上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机整体。

具体而言,“大太原”经济圈在产业整合方面,要实现科学集聚和扩散:统筹发展旅游业,推动环保合作,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包括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新型建材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农产品深加工优势产业集群。

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潘云认为在推进太榆同城化的进程中,创新是关键。确实,如若既有的一些现状无法改变,一定程度上的灵活变通往往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太榆同城,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那么太榆同城化,如果不注重在机制体制上多加创新,“还是各干各的”,虽不能说没有进展,但发展速度肯定是微乎其微。

太榆同城化在规划上包含有“十同”,分别是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设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

希望这“十同”能在一个灵活的机制下,由易到难,按部就班地推进。从交通、电信,到市场、产业,再到科教、制度,推进中或许会遭遇许多不曾经历的问题,然而只有创造性、进取式的解决和攻克,才能使规划的蓝图逐步推进,也给“创新”的史册上留下精彩的一笔。

是什么阻碍了“大太原”的进程

太原的困惑是什么?很显然,作为“大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它的发展受地域局限,产业过多依赖重工业,城市功能不全,基础设施不尽完备,无法在一定区域内有较大的影响力。即便是在山西省内,太原作为省会城市,仍旧没有体现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绝对优势。所以不少专家认为,眼下的太原还没有足够的能量担起区域经济中心的重任,其辐射能力和聚集能力仍需加强。

那太原的影响力究竟如何,它在省内的腹地有多大?坊间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晋城人去郑州,阳泉人去石家庄,大同人去北京,运城人去西安。”

这便是周边城市群与太原竞争人流和资源配置的格局。当越来越多山西各地市的人群绕过太原而选择趋向周边的一些经济中心时,省会的地位便尴尬地被架空了。故此,打造一个山西自身的增长极,避免各项资源配置的流失,便显得尤为重要。

从广为人知的太榆同城化概念到“大太原”经济区规划的提出,再到“大太原”经济圈规划的落定,太原已经错过了10年的黄金发展时间。10年,可以让一个人从青年步入中年,可以让一个城市日新月异,可以让一个企业发展壮大或从此销声匿迹。太原错过了太多好的发展机遇,那阻碍“大太原”经济圈的原因何在呢?

推进“大太原”经济圈之所以难见成效,山西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焦斌龙认为,首先,推动太榆同城化,需要行政强有力的推动。同城化,就是两个城,通过共享设施,共同规划,制度同构,产业同链,服务共享,通过这些方式让两个城市就跟一个城一样,并不等于“消灭”榆次。行政区划调整是推动一个大经济圈,推动核心区域建设的重要手段,同城化以后,太原核心区的扩容可以实现。现在大都市圈的问题就是中心城市太小,目前在太原扩容的过程中,在行政推动时如果可以在省里专设一个省级的统一的协调机构,去协调进程,可能会加快进度。第二是推动的力度不够。太榆同城化推进的过程中,现在实现的只有城际公交和有线电视的交叉覆盖,下一步如果可以实现电话区号统一,金融同城化办理,对于同城化的实质性进展会有极大帮助。第三,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企业不多。同城化也是社会问题,它是靠人们的生活、经济等连成同城化,这就需要企业作为开拓者,寻找这种同城化所带来的商机,如果大批的企业市场力量介入,即使行政推动不足,企业先行的话也可以加快同城化。比如通讯套餐,就是同城化产品,诸如这一类产品更多一点,同城化实施会日渐明朗起来。第四是缺乏一个机制,同城化应该有一套机制,即政府构建的太原和晋中的同城发展战略和双方政府合作的机制。现在的大学城本身就是推动同城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另外正在规划的山西科技创新城,将会成为未来加速太榆同城化的重要抓手。

怎样给经济圈加速度

谈及“大太原”经济圈如何取得突破性进展,焦斌龙认为,机遇在于转型,山西科技创新城对企业发展和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很好的。山西科技创新城建立以后,将彻底改变山西煤炭依赖的局面。

煤焦冶电是以煤炭为基,煤炭化工也是以煤为基,装备制造依旧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更重要的是离开煤去发展。反观现在各地诸多新兴产业,都是星星点点,没有一个整体布局,你弄一个镁合金,我在这里弄一个碳纤维,都缺少一个支撑,这个支撑在哪儿,就在山西科技创新城引来的企业群和产业群里,它们带动的相关企业是真正的优质产业,这才是多元发展和多元产业体系。

有了科技创新城的支持和强大的科技支撑,引进一个产业专注打造几年,很快就可以培养成一个支柱产业。不同于以往的引项目,未来应该是引进一群企业,一个企业群。这才是科技创新起到的作用,才是太榆同城化带来的最大好处。

拓展需要政府层面的真正出手,需要晋中市的积极配合,就像许多受访者担心的一样,对于晋中市的领导而言,如果在自己任期内,晋中的大部分县区归到了太原,好像晋中市的完整性在自己任职期间断送了,害怕背上“骂名”。因此,在“大太原”经济圈构想的实现过程中,行政力量的推动至关重要,需要行政官员们放下包袱,历史才可能真正改变。

近日太原市市长耿彦波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态:“造城要看造什么?我主要是修路,改造棚户区,修学校和建医院。能否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一个城市及格与否的标志。城市要实现垃圾、污水处理水,电、气、暖全覆盖也是造城的过程。目前太原城市化建设中,80%的建设都涉及民生问题。在城市改造中,我从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即‘牺牲老百姓利益’来搞城市建设。老百姓要成为城市改造中的受益者,而不是受害者。”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如果能够多一些像耿彦波一样可以顶着暂时的非议而推动城市化建设的执行者们,那么“大太原”经济圈的建成就指日可待了。

究竟未来如何突围

关于未来太原究竟应该怎么发展,山西大学副校长杨军认为,从学术研究上讲,不太赞成再去提“大太原”这样的一个概念。原因在于“我们所谓的城市化发展都是处在一个工业化发展的思路下,工业化代表的必然是大产量、大流水线、程序化、粗放型的初级水平,而处于初级阶段的城市发展往往会像‘摊煎饼’一样越摊越大,其实是比较笨的城市发展模式,往往是一个城市发展最初级的一种选择。”

然而,城市发展究竟扩大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放弃这种模式还需要时间的考量和相关科学的论证。对此,我们可以反观一些经过了工业化发展的城市,比如德国,都是以小城镇、微型城镇为主,星罗棋布的分布开来,而不是一味追求城市区域的扩大。杨军告诉记者,在城市发展阶段过程中,还有一种是“城在乡中,乡在城中”,尽管这种模式在初期成长的时候速度会慢一点,但是一旦确定规划好之后,发展潜力是无限的。不少经济学专家认为,这样的发展模式在山西是极有可能实现的。不过,这需要巨额的资金做支持,而现在的有关部门,还不能很好的盘活资金,找到新的融资渠道。

当下,太原市政府正在针对老城区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对于改造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完全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阵痛。这是城市发展阶段中势在必行的,早改的成本要远远低于晚改,而且会带来很大的改造红利,关键就在于政府部门的规划理念够不够科学、长远,能不能去下决心管理好、控制好。

杨军就曾经参与过武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真正懂经济的干事会发现在中国当代搞城市建设,钱不是最难解决的,最难的是能不能搭建一个很好的融资平台,会不会去融资。

在很多人眼中,土地往往与资金划上了等号。其实,土地不仅仅是生长和投资资金,还是消费资金,要学会把土地,甚至包括公共设施在内的资产盘活,在城市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城市已经把机场、高速路段等基础设施下放一部分政策去给企业管理,不仅更好更专业的服务于百姓,还可以提高政府的财政税收,非常有利于盘活资产。”改变思路,才能改变出路。在这一点上,太原市政府今年已经通过提供租赁公共自行车来降低百姓生活成本,同时也为实现多渠道融资提供了新思路。

也许我们可以无尽地想象未来太原的美好:交通发达,文化繁荣,经济昌盛,太原不再是尴尬和落后的代名词。而“大太原”经济圈的落地,需要政府的行政推动,社会的广泛参与,企业的先行先试,不管怎样,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构想就如同美丽的肥皂泡,美丽而容易破灭。太原要在下一个十年发力,行动,无疑是最重要的。

城中村,何去何从

太原在这些年城市发展中一个硬伤就是城中村的存在,它像一个顽疾一样让太原痛和无奈。2013年7月10日,太原市的众多媒体纷纷以大幅版面来报道耿彦波的又一大动作:

7月9日,太原暴雨。迎泽宾馆晋泽轩,太原市市长耿彦波拿着自己亲手写的讲话稿,面对邀请来的近50家国内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老总,诚恳推介太原市3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部分棚户区改造项目。

这是太原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围绕城市改造项目,邀请国内知名大集团、大企业的老总们进行项目合作洽谈。

在推介中,耿彦波依然不忘自己在城市经营中始终强调的“规划”之重要性,他说,希望通过这轮大规模城中村改造,为太原这座省会城市创造出高质量的建筑作品。

提到城中村,耿彦波坦言:“毋庸讳言,城中村是城市难点,是城市困难和问题所在。”但是,从这位市长辩证的眼光来看,他认为,“城中村是问题所在,也是潜力所在;是困难所在,也是希望所在;是挑战所在,也是机遇所在;是城市的难点,也会成为城市的亮点。”

目前,太原市列入城中村名录的有154个村,总计10.24万户、42.77万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有43个城中村开展了拆除改造。

推介会上,太原市将涉及40个城中村的改造内容,清晰规划为25个片区共34个项目,总用地面积1486.57公顷。这些项目主要位于城市核心区、风景名胜区、产业集聚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万科、恒大、保利等20多家国内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此外还有将近30家本土房地产开发企业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

为了达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要求,太原市此次将打破村与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界限,进行连片改造。在洽谈会上,耿彦波表示,一流的省会城市需要一流的作品,需要一流的企业团队参与到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作品的设计要高标准,要找全国甚至全世界最优秀的设计师参与创作。

众所周知,拆迁,是城中村改造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此前,太原市很多项目因受拆迁制约迟迟没有进展。为此,耿彦波专门作出三项承诺,以解除开发商的后顾之忧:一是政府保证拆迁;二是政府的配套条件,城中村改造到哪里,道路、水电气暖配套到哪里;三是政府创造效益,实行并联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限时办结。

上一篇:他们眼中的机遇 下一篇:雨林秘河 勇气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