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尜尜”

时间:2022-07-09 02:54:58

【摘 要】“尜尜”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工具又名“”,主要流传于北方且多在初春进行。关于其名称改变有“满语说”、“拟音说”,本文倾向于“拟音说”并疑其为古击壤之戏在现代的变异。后由于场地及安全性逐渐消亡,但其词义扩大至“两头尖中间粗,像尜尜的”。

【关键词】尜尜;;击壤;玩法

一、“尜尜”之源头

“尜尜”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一种两头尖中间大的儿童玩具”,[1] 作为一种古时的儿童玩具今天已消失,有很多人对其作出过猜想:多认为是陀螺亦或空竹。但据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与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可知“尜尜”应与“”为一物,且与陀螺、空竹属于三种不同季节的儿童玩具。《帝京景物略》有童谣云:“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儿,打儿”。[2] 《帝京岁时纪胜》有童谣云:“杨柳青,放空钟;杨柳活,抽陀螺;杨柳发,打尜尜”。[3]在《帝京景物略》春场这一节中,具体介绍了打、空竹、陀螺这三种游戏:“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古所称击壤者耶……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炳其上之平……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2]

明代称之为,清代称之为尜尜,其名称的改变有两种可能。一疑与满族入关所带来的文化有关,认为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与满语游戏“嘎拉哈”发音类似,与满族风俗“打栲”的玩法一样,但满语称之为“嘎嘎哈”。另一种可能是其发音与游戏过程中“嘎”有关,疑为了区别而造“尜”,但保留其读音。在游戏过程中近的一方要求从尜尜落地的终点跑回起点,嘴里同时发出“嘎嘎”之声,若中途换气则失败。i本文认为“拟音说”更为可信,《帝京景物略》明确说道“ 曰打,古所称击壤者耶”,且之玩法与尜尜完全一样,这表明在清以前就有此种游戏。同时成书于清代的《康熙顺天府志》也有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板。板古称所称击壤者也。”[4]根据以上文献,说明打板、打、打尜极有可能为同一种游戏,其工具的形状制如枣核,即两头尖,中间大,且他们可能均源于击壤之戏。

二、“尜尜”之玩法

这游戏需要两种玩具,一个是“尜”,把一个短木棍削成两头尖就可以了,一个是“板”。且这种工具都是自制的,偶尔会有人在尜尜上刻上图案或字母,用以区别,其基本形式就是以板击尜,如图:

打尜尜儿主要有三种游戏形式:最常见的一种叫“挑尜儿”,即在地下摆两块烂砖头,把尜尜横着驾空在两砖之上,然后把板子伸进两砖之间的尜尜儿下面,挑起来打,见下图。按“满语说”直接以远近定胜负,远着胜出;按“拟音说”需要近者从尜尜落地的远处,一口气叫“嘎”奔回终点,可进行第二局比赛,如若不能则为失败方。

另一种叫“地尜儿”,即在地下划一圈儿,把尜尜放在圈中,用板子打。游戏时, 把尜放至圈口,打尜者站在圈内,见下图。其打法:用木板敲击尜的一端, 使尜蹦起, 迅速挥动木板将尜用力击出。接方则拣起尜往圈内扔,打方视距离远近可出圈阻击抛掷在空中的尜,不让对方将尜扔进圈,若扔进圈内,则两人交换。若扔不进圈内,打方可继续向前打第二轮。直到接方无法将尜扔进圈内,接方就认输,输的人就需要接受惩罚。拟音说的惩罚是从尜尜落地终点“嘎”到圈,倘若不到圈,气儿就接不上了,则需要从头再跑,一直“嘎”半死不活方才通过惩罚。满语说的惩罚则是从“尜尜”落地终点,一路唱童谣跑回圈内。其童谣:打尜尜一,一支笔;打尜尜二,会夸薄;打尜尜三,吃烟端;打尜尜四,卡鱼刺;打尜尜五,敲花鼓;打尜尜六,吃肥肉。

第三种叫“手尜儿”,既不用砖,也不划圈,只用手把尜尜儿提在空中,一松手就用板子打。此玩法仅拟音说有,规则与“挑尜儿”类似。

三、“尜尜”之消亡

尜尜约在上个世纪50年开始逐渐走向衰弱,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新型玩具出现。50年代以前国民物质水平有限,儿童游戏基本上是野地乱跑亦或就地取材。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上升,人们开始从解决孩童的温饱问题提高到考虑其身心发展。从而各类新型玩具涌入市场,并发展成一种产业,而自制玩具尜尜再难以吸引孩童的兴趣。第二、尜尜失去场地。进行尜尜游戏需要空旷的场地,故尜尜主要在北方流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生活环境中大块的空地逐渐消失,而尜尜也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场所。第三、尜尜易于伤人。尜尜为木制玩具,加上打出去的力道,其从起点到落地点的过程中带有很强地冲击力,因而在打尜尜过程中很容易打到游戏伙伴或是路人以及窗户玻璃等。例如,在《张居正・金缕曲》中第八回就有谈到张居正险被孩童的尜尜所伤。但是“尜”作为汉字却流传下来,并以典型的会意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例如:尜尜枣、尜尜汤等,其形状都是两头尖中间粗。至此,尜尜的词义范围扩大,在词性上也由单纯的名词发展为带形容词词性。

注释:

i 请教玩过“尜尜”的不同老者得出的结论,“满语说”为满族,北京人;“拟音说”为回族,乌鲁木齐人。玩法大致相同,但细节处又有差异,下文将以“满语说”、“拟音说”指代不同玩法。

【参考文献】

[1]江篮生.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局,2012.

[2]刘侗.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3]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4]张吉午.康熙顺天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上一篇:《庄子》寓言形象分类 下一篇: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天下女人》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