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时间:2022-07-09 01:58:34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情境”。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情境,教学就有了活力,学生才会感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就能“触景生情”“触景生需”“触景生思”。 因此,创设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各种情境,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推动学生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媒介。

1 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从前,森林里住着小熊一家。有一天,熊妈妈要到外婆家作客,临行时留下一个大饼给两只小熊当午餐。怎么分这个饼呢?两只小熊可为难了。这时候,来了一只狐狸,狡猾的狐狸看到这个香喷喷的大饼,馋得是口水直流。它眼珠子骨碌碌转了一下,就对两只小熊说:“让我来帮你们分这个饼吧,我一定让你们都满意。”狐狸故意把饼分成一大一小两块,把大的给哥哥,小的给弟弟。弟弟就叫了起来:“不行,不行,哥哥的饼比我的大。”狐狸就把哥哥的饼狠狠地咬掉了一块。这时哥哥又叫了起来:“不行,不行,弟弟的饼比我的大。”狐狸就把弟弟的饼也狠狠地咬掉了一块。弟弟又叫了起来,就这样子,在兄弟俩的争吵声中,这个饼都落到了狐狸的肚子里。这时候,两只小熊才恍然大悟,原来上了狐狸的当了。老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想?狐狸这样分公平吗?怎样分才公平?(平均分)那么,每只小熊能分到多少块饼呢?(半块)”创设这样的情境,在故事中渗透数学思路,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给学生即将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作好必要的思想和方法准备,让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心理需要和认知基础之上,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 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意识。

如,教学“确定位置”时,因为确定位置是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事情,如何让学生按行、定物体的位置,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让学生帮教师确定学生最熟悉的“数学才子的位置”这一生活情境,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本节课围绕学生的座位这一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如让学生用数对来表示自己的位置;说说班上自己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名字;说说自己好朋友的名字,让大家找位置等。这样的情境自然就把学生的学习带入了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中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3 创设开放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构建数学知识系统,注重实际应用,创设一个能让学生自主实践的开放性的情境,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开放情境中,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切实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开发培养,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如,教“圆的认识”时,我鼓励学生利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自己去大胆尝试,探索各种画标准圆的方法。学生想出很多办法,如:借用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图钉画圆,用两支笔去画圆,用圆规画圆等等。然后老师又提出疑问:“如果现在我们学校要修建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你们还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一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投入探究、实验之中,最终发现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出较大的圆。通过这样开放的情境,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创设活动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活动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亲近教学内容,真正入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先拿出一些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三角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积?学生畅所欲言,得出了各种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思考,学生充分感知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算,并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直观经验,充分体现新课程关于“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交往活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5 创设悬念情境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我先卖了个关子,让学生随便报一个数,我立马就能说出它们能否被2、3、5整除。同学们“验证”后大惑不解,兴趣极高,纷纷要求我道出其中的“奥妙”。在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神中,我告诉学生,“奥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于是,我创设的“情境”为新课顺利地进行铺设了一条通向新知的桥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别致新颖、富有悬念的情境,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只有情境交融的教学,才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富于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上一篇: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学习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