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之无隐禅院的空间意象解析

时间:2022-07-09 09:48:04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其文涉及清代江南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中能窥见明清文人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趣味。本文以《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所写无隐禅院作为空间意象研究样本来探讨中国传统空间的审美趣味。

无隐禅院之空间意象的研究概述

1.无隐禅院中的研究背景

研究中国传统空间意象离不开对文人思想的研究,文人审美艺术都离不开对文人的空间观念和审美趣味及观念习俗的把握。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有细腻的情节描述,也有丰富而诗意的空间叙述帮今人理解其空间审美品位,传统经典文学为当代读者展现了传统中国人活泼朴素的山水自然态度和精致的空间审美趣味。深入的研读这些传统经典,对当代中国空间设计工作者从整体上理解其中的空间情节,把人物、情节、空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去思考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从更广阔的维度去理解传统中国空间审美的精髓。《浮生六记》的作者主要生活在清代苏州地区,透过他对于自己家庭生活、闲情逸趣和游历四方的散文记述,能窥见江南文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审美,无隐禅院是沈复游览众多园林建筑自然名胜中十分精彩的一例,本文从此一例管中窥豹探讨文学情节与空间情节交错中的传统中国文人、士人的空间审美和自然观。

2.无隐禅院中的文学叙事与空间叙事

文学叙事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进行展开,浮生六记涉及的人物有:沈复,他的朋友云客、竹逸、忆香、星澜,以及在无隐禅院中所遇鹑衣少年。(图一)无隐禅院的情节展开围绕着对禅院的好奇-探寻-发现-体验-欣赏-买舟返回并凭游作画等进行情节展开,在情节展开中,随着时间的迁移人物情绪被空间变化的层次性所引导,一群游览者在空间上经历了最初的“清泉阻路”的迷路,到“度岭南行”的折返再到“竹树丛杂”的寻门无路,最终觅得无隐禅院的匾额,还未入园,情节就颇曲折,符合文人寻隐的山林情怀和古代寺庙常建于山高水穷处的选址传统。入得禅院,众人的性格与空间描述碰撞也颇为有趣,在山门前久叩终有一少年出现,但空间情节的转折非常精致“忽旁开一面”,少年未启山门,而从侧门应答来客,传统空间的主次序列非常明晰的由开侧门细节的描述,反映古人的空间主次等级观。

图一

无隐禅院中空间叙事的情节展开

从文中可知众人的游览路线-经历了:竹林-山门-大殿-馒头石-小月池--客堂(三楹)-僧房厨灶-正殿-东厢-东门-登(上)飞云阁观太湖-返(下)折(西)-旧殿基址-乘舟返回这一系列曲折丰富的时空转换(如图二)。

1.缘起――无隐禅院空间叙述的开始

沈复对无隐禅院的叙述从众人对禅院的向往入手制造悬念,云客曰“此地有无隐庵,极幽僻”,游历颇丰的作者表示:“无论未到,并未尝闻”不仅没到过此地,连听也没听过。于是众人决定一齐去探访这座幽僻寺院。在空间叙事展开之初首先交代该寺地形为“四面皆山”。在寻找无隐禅院的入口也颇费周折,在走错路折返度岭南行后空间迷惘再次出现,遇见了一大片竹林而无法寻得大门,在中国文人文化中,竹是特别的文化符号,代表了隐逸幽情,文中竹的物象出现恰与情节氛围相合,在密竹林中只有“俯身细瞩”才依稀辩得“乱石墙舍”由此正式展开无隐禅院的探访。

图二

2.递进――无隐禅院空间的过渡与层次

“山门一启,即见佛光”,山门,是中国传统寺院结构中寺院正面的楼门,古代寺庙多建于山林之中,可见传统建筑名称多与空间环境相契合。步入山门中就望见庭阶殿宇。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对称结构即使在山林掩映中的寺庙也有严格形制序列逻辑。在人物移步易景中,通过空间的转折递进,又见中国庭院艺术的基本要素:叠石、理水与植物的描述。假山石状如馒头,用竹子遮蔽部分轮廓,并在石下凿有小月池与之呼应成趣。

3.高潮――无隐禅院空间主体的显现

禅院的主体建筑是正殿,随着人群步入正殿,情节高潮即展开,透过空间描述可知正殿配有左右厢房,殿后临峭壁,庭内有古树参差,简练的文字勾勒就为读者描绘了一副传统中国寺庙庭院的景象。同时人物情节穿插“音在树梢”“寻声而望”的活动描写更觉庭院古木之茂盛荫翳。

4.尾声――无隐禅院空间叙述的结束

在众人携游飞云阁后,又折回主体建筑轴线找到正殿后只余柱础乱石的殿宇,在经历一系列动态游览后选择在此停歇,在一系列空间层次的起承转合后此节点开阔舒畅,视野可“周望环山”,抒情能对太湖长啸,于是众人席地开樽欣赏美景,并在游览后而返“买舟归去”并绘图画完成了整个游览。

结束语

研究中国传统空间艺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空间研究离不开其中的人的空间体验,古典文学作品能提供丰富的空间叙事素材,如《红楼梦》《金瓶梅》《浮生六记》为研究者提供了在情节中研究空间的丰富材料。文学叙事背后承载的是特定的审美意识形态,透过浮生六记中无隐禅院的文学描述,能帮助我们一窥传统中国文人心中的空间审美趣味。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设计学院)

上一篇:山水灵境之地 下一篇:北京法海寺壁画的图式关系与装饰美感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