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和GIS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时间:2022-07-09 07:32:10

基于RS和GIS的近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摘要:根据1986、1996和2001年TM影像和研究区1980年地形图,利用RS和ARC/INFO进行解译,得到研究区3个时相土地利用图,在此基础上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1986-1996和1996-2001两个时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是显著的,既有面积变化,又有空间格局的转换,面积变化和空间变化不同时段特点有共性也有特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干扰是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RS;GIS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2953-05

Analysis on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in Yellow River Delta by RS and GIS

SHU Ying1,HU Yuan-man2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3,China;

2.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M data in 1986, 1996 and 2001 and the relief maps of 1980, three land use maps were gained by using the RS and ARC/INFO.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 two periods (1986-1996 and 1996-2001)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in Yellow River Delta were remarkable. The changes concluded area change and spatial pattern change and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had commonness and specialty, which resulted from natural factors and artificial factors, especially from the latter.

Key words: Yellow River Delta; change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the driving force; RS; GIS

全球环境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几乎影响所有组织水平,从基因到全球,任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均能引起一定的环境后果[2-5]。3S技术的发展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和技术支持,近年来,关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自然、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内部自然演替和外部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地呈现出的各种类型的镶嵌结构仅是变化过程中一个片断。通过对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分析,探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因和机制,为合理、适度地利用土地提供了依据,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也是世界上陆地资源生长最快的地区之一[6]。该区域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位于其中的黄河三角洲部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鸟类迁飞网络的主要保护区,区域内还有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区域资源开发强度逐年增大。在自然演替和人工干扰的相互作用下,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非常迅速,掌握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并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研究,对于该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以近代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域,近代黄河三角洲以垦利的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沟口,是我国最大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是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和多元复合分析的最佳区域[7,8]。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源及其处理

以1986、1996和2001年3个时相的Landsat TM数据及1980年的30张1∶50 000的地形图为基础数据源。将1986年的TM数据与1980年的地形图进行配准,1996和2001年TM数据与1986年TM数据进行配准,误差控制在1个相元内。配准后的图在实地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利用ERDAS软件进行监督分类,对道路、居民点等具有明显纹理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进行手工勾绘,结合人工目视解译获得研究区3个时相的土地利用/覆被图。由于三期图像拍摄时间的差异(2001年为5月,1996年为9月,1986年为6月),3个时间的潮位存在很大的差异,潮间带的范围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

1.2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及变化分析方法

采用土地利用二级分类方法,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的特点,将该地区的土地分为9种类型,其中农田、虾蟹田、建成区、盐田及水域中水库为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其他均为自然土地覆被类型(表1)。从各个类型具备的生态价值来看,湿地灌丛和滩涂为湿地生态系统特有土地覆被类型,生态价值相对最高,道路建成区生态价值相对最低。通过建立转移矩阵,分析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

上一篇:高效木质素降解菌的复合诱变选育 下一篇:常见重金属和农药对Bacillus pumilus WP8促生...